公司:华为
华为的绩效管理
华为绩效管理的原理,核心是:全力创造价值,正确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
BLM
2019年5月,应邀参加华为大学“超级CXO”培训, 系统学习华为的DSTE体系和BLM方法,对从战略到执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华为的流程化组织
管理是一项科学,有方法、模型和路径。华为是一家崇尚科学的企业。我们很多人认为管理充满艺术性,而华为努力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华为努力建设流程型组织,就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对抗传统管理的弹性。华为是法家,不是儒家。
华为干部管理有什么精髓?
华为干部选拔和管理都有什么特色?
苗兆光:构建组织大厦,从编写自己的《基本法》开始
《华为基本法》真正代表了当年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对管理的最高认知。
破除认知误区--论IPD能解与不能解的问题
很多公司高管或者IPD咨询老师,习惯把所有的产品研发问题都归结到IPD来解决,就好像一个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但IPD也是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企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回归一个基本问题:IPD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不起作用?
华为vs苹果,如何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每个企业都希望能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然而数据显示,全世界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中国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只有4-5年。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应该如何选择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面对无法规避的行业下沉铁律,企业究竟有哪些路径可选,才能克服阻力、迎难而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肖星从财务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基本框架;并结合对228个细分行业上市公司24年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推导行业的演变趋势,搭建系统的分析框架;最后,通过分析苹果和华为两家企业的实践,具体讲解企业应对变化商业环境的两条路径。
李丰独家授课: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的新消费底层逻辑
谁取悦用户取悦得更好,就会在供过于求的时候有更大的机会。
所以,峰瑞资本的李丰老师告诉我们:任何一类商品,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再到供过于求之后,很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新的“供不应求”,这被称为消费升级。
大部分情况下你要分清楚,你所在领域的供求关系,处在哪个位置?
正本清源:听华为流程管理部专家讲透IPD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随着IPD 在华为的成功导入以及华为的巨大商业声誉,IPD成了众多商业机构的畅销产品,无需避讳的是:很多行业客户在导入IPD 时走入误区,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对话华为鸿蒙掌舵人王成录:真正的第一,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第一
没有根的商业都是暂时繁荣。
就算华为这样的公司,想往上爬也得围着领导转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本来就该承担起“政委”的职责,解决下属思想包袱,更好的轻装上阵。一个优秀的下属,也应该给领导全方位了解自己的机会。
华为是怎么防止做出错误决策的?
自我批判是一种文化自洁机制…事实上,它正在内化为华为管理者和大多数员工的“蓝军策略”(也就是书中的“红队策略”)….华为集团层面的“蓝军参谋部”的唯一职能就是“唱反调”,这几年,蓝军部向公司高层输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唱反调”报告。
向华为学习“433”人才盘点方法论
华为师从IBM,是世界卓越管理的模范生。他们的人才盘点工作就像一支足球劲旅,拥有自己经典的“433”阵型。第一个“4”指的是四个人才盘点工具:绩效潜能矩阵(方格图)、学习力(潜力)评价表、工作量分析及效能提升表、岗位匹配度矩阵。第二个“3”指的是“先建立标准,再盘点队伍,最后形成机制”的三步走策略。第三个“3”指的是人才盘点工作的三个结合:一是匹配公司的业务战略,二是传递公司的价值理念,三是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而最终的守门员,决定企业生死线的则是“组织健康度”。
吴春波:让制度和规则守望华为,而不是让一个76岁的老人来守望华为
这就是任正非在华为的价值。
五看:华为战略洞察的制胜之道方法论
华为做市场洞察有一套方法论
这是昨天华为内部论坛最火的一篇文章,到底什么是内卷?
文前废话:内卷的意思是明明已经靠近边界有个天花板,但却又不断自我激发,繁复化、精致化。概念的含糊其辞是无效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