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如果无法正常显示,请先停止浏览器的去广告插件。
1. 易学即用
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共同体 公益发布
讲授 独学 讨论 对话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 Dialogue
PADD Class——中国本土原创的新型教学模式
李笃峰 编著
2025年7月
2. 向每一位致力于把课上好的老师
致敬!
3. 本手册电子版将持续更新内容
您现在看到的是:1.2版
修订日期:2025年7月19日
请从https://bb.ithinkman.net/PADD/下载最新版并可查看更新记录
(在电脑上浏览本文档时,用鼠标点击上方网址可直达)
作者水平有限,手册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您批评指正!
4. Ⅰ
序言
李笃峰老师是全国首批对分课堂认证导师,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共同体理事,也是共同体发起人之
一。自2016年CHED年会以来,李老师在各种教师活动中为宣传和推广对分课堂做了大量工作。他与艾冬生、
温婷婷、崔佳等老师共同组织的“四元读书会”,以对分理念来组织读书活动,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李老师曾将对分课堂的“四元流程”嵌入BOPPPS的参与式学习环节,展示了两大教学法的巧妙融合,
这一创见令人印象深刻。对分课堂从2014年发展至今,已遍及全国,涵盖高校、中小学、教师培训乃至监
狱教育,其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李老师这样的实践者与推广者。
对分课堂的核心技术是“四元流程”,即包含讲授、内化、讨论和对话的结构化教学。对分课堂的核心
理念是“权责对分”,即教师和学生尊重彼此权力,合理分配权力,承担应尽责任。然而,要真正用好对分
课堂,仅了解其核心技术与理念还远远不够。如何实现精讲、内化,如何组织讨论、对话,都蕴藏着丰富的
教育学理论、教学方法与实践智慧,需要教师持续学习、深入探索。
李老师倾注大量心血完成的这一文档,体现了他对对分课堂和相关理论实践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
是对对分课堂发展的重大贡献,必将为广大教师带来宝贵的启发与参考。对分课堂教育创新共同体发布此文
档,不为提供官方表述,而是希望以此为起点,激发更多教师争鸣探讨、深化认识,共同推动对分课堂的实
践与创新。在此,谨向李笃峰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愿对分课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更加璀璨!
张学新
复旦大学教授、对分课堂创始人
2025年7月1日
5. Ⅱ
本手册内容皆为编者有意尽量使用口语化而非学术性表述
目的是以便易于理解并用于实践
如您还想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对分课堂相关的教学/教改研究
敬请查询并阅读对分课堂相关研究已公开发表的成果
在电脑上点本行文字可转到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已发表近5000篇对分课堂研究成果结果页面
本手册在电脑上浏览效果最佳!
6. Ⅲ
本参考手册针对不同需求 提供两个部分 点击即可直达
——当然您也可以从前到后通读
第 在
已
二 使
部 用
分 进阶提高
第 识
初
一 对
部 分 快速上手
第一部分
初识对分 快速上手
第二部分
已在使用 进阶提高
+ 其
此 道
♥
大
部
他
有 至
想
循
探
分
模
使 简
提
证
究
内
式
用 的
高
提
对
容
对 对
升
分
适
老
分 分
教
用
师
经 ,
技
学
于
验 是
能
效
的 传
果
老 承
的
师 几
老
师 千 年 的 中 国 智 慧 与 放 眼 全 球 思 想 格 局 之 间 的 深 度 融 合 , 玩 法 变 幻 无 穷 。
9
此 ,
♥
本
页
部
想 只
刚
要
新
分
了 需
从
入
内
只
解 简
传
职
容
有
对 单
想
统
老
适
分 四
尝
教
师
用
的 步
试
学
于
老 ,
对
转
师 并
分
为
的 变
以
老 成
学
师 自
生
为 己
中 版
心 本
课 ,
堂 您
的 的
老 课
师 堂 就 会 大 变 样 。
此部分内容适用于
想了解对分的老师
刚了解想尝试对分的老师
要从传统教学转为以学生
为中心课堂的老师
新入职老师
本部分只有9页,只需简单
四步,并变成自己版本,
您的课堂就会大变样。
此部分内容适用于
有使用对分经验的老师
想提高对分技能的老师
循证提升教学效果的老师
探究对分+其他模式的老师
大道至简的对分,是传承
几千年的中国智慧与放眼
全球思想格局之间的深度
融合,玩法变幻无穷。
对分课堂适用性非常广,因此,本手册适用于各学段各学科、无论是否做过教改的教师阅读。
7. 初 识 对分
快 速 上手
本图片由AI生成,有修改。
本部分内容专为初学者准备。
有丰富经验者请点击本行文字跳过此部分内容直接阅读进阶版。
8. 实施对分课堂
没有学段、学科要求
没有对老师教学经验的要求
不需要添置新设备
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
教师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实现的渐进式创新
对新教师和刚开始教改的老师非常友好
9. 第一部分《快速上手》 目录
(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一级标题可导航到该页)
序言(张学新)……………………………………………………………………………………………Ⅰ
1.带您开启四元教学之门……………………………………………………………………………………1
易学好用的教学创新……………………………………………………………………………………1
所谓的发现学习真的有效吗?…………………………………………………………………………2
对分课堂的不同模式示例………………………………………………………………………………3
2.如何做到精讲留白…………………………………………………………………………………………5
精要·精确·精准…………………………………………………………………………………………5
精讲过程中老师只讲课吗?……………………………………………………………………………6
精讲过程中学生只是听课吗? …………………………………………………………………………6
3.如何促进学生独学…………………………………………………………………………………………7
学生独学的学习活动……………………………………………………………………………………7
学生独学的教师准备……………………………………………………………………………………7
4.如何组织对分讨论…………………………………………………………………………………………8
分组方式…………………………………………………………………………………………………8
讨论组织…………………………………………………………………………………………………8
5.如何开展师生对话…………………………………………………………………………………………9
对话流程…………………………………………………………………………………………………9
教学小结…………………………………………………………………………………………………9
后记………………………………………………………………………………………………………83
跋记(司莉)………………………………………………………………………………………………84
授权许可声明………………………………………………………………………………………………86
10. 1
1.带您开启四元教学之门 (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一级标题可返回目录,下同)
易学好用的教学创新
——由几乎全部是教师主导转变为将学习的责任逐渐放权给学生
传统课堂:全部教师主导
起立问好 → 回顾前情 → 讲授新课 → 总结所学 → 布置作业
源于清朝末年从日本传入我国的“五段教学法”。主要目的是规范老师教的行为。
变革创新为
对分课堂: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约各占一半
教师精讲
独学内化
学生讨论
师生对话
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依据心理学、脑科学、学习科学等理论首创
参考: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11. 2
所谓的发现学习真的有效吗?
或许有老师之前已经了解到不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模式或方法,此时不禁会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老师少
讲或不讲,要学生自己发现,要多搞互动然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对分课堂包含讲授过程,是否已经过时了。显然这种看法是
对以学生为中心、直导教学、发现学习等方面的误解(关于此在本手册第二部分《进阶提高》中有详述)。下面用烹饪来进行
教学的类比:
无论大中小学的什么学段,什么课程,老师所教的知识都相当于是米、面、肉、蛋中所包含的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煎、
炒、蒸、煮、炸、烤是最基本的烹饪工艺,而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相当于油盐酱醋、花椒大料、五香粉、胡椒粉、味精鸡精等
调味品。而其中,好厨子一把盐,讨论相当于诸多活动中的盐,是几乎所有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组成元素之一。
烹饪的组成部分
本图片由AI生成,有修改。
大致相当于教学的
营养物质 米、面、蛋、肉、菜中的淀粉、
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 教学内容
基本工艺 煎、炒、蒸、煮、炸、烤 直导教学
调味品 油、盐、酱、醋、花椒大料、五
香粉、胡椒粉、鸡精、味精等 教学活动
让学生光吃白米饭、白水煮面、白水煮肉、煮菜不行;
但只给学生吃调料也不行。
很明显食材、工艺和调味料是分不开的。
老师不讲不行,讲多了也不行!
12. 3
对分课堂的不同模式示例
当堂对分:假设一节课45分钟
讲授(约15分钟)
独学(约7-8分钟)
讨论(约15分钟)
对话(约7-8分钟)
此处时间安排仅为示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微对分:假设一个知识点的授课过程约10分钟
讲授(约1-2分钟)
独学(约1-2分钟)
讨论(约3-5分钟)
对话(约1-2分钟)
上述10分钟仅为示例,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广泛开展3分钟、5分钟的微对分
13. 4
隔堂对分(以大学两节50分钟连上的课为例) 隔堂对分(以中小学40-45分钟的课为例)
假设每学期16周,每周1次课2节连上,每进行一章 假设每天1次课
第1周
课程介绍
讲授:第1章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第1章作业
第1章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第2周
讲授:第2章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作业
第2章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第3周
讲授:第3章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作业
……
第15章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第16周
课程复习串讲
课后学生自行复习 系统内化本课程内容
完
整
对
分
流
程
分
在
两
次
课
里
进
行
前半节:本学期课程概述
后半节:课次1内容讲授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第1节作业
课次1
前半节:亮考帮讨论与对话答疑
课次2
后半节:课次2内容讲授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作业
前半节:亮考帮讨论与对话答疑
后半节:课次3内容讲授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作业
……
前半节:亮考帮讨论与对话答疑
最后
1课次
后半节:本学期复习串讲
课后学生自行复习 系统内化本学期内容
课次3
完
整
对
分
流
程
分
在
两
次
课
里
进
行
实践中还可更加灵活的将当堂、微对分及隔堂组合使用,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对分新模式!
14. 5
2.如何做到精讲留白
凡是学生自己通过独自学习能实现的目标所对应的内容不细讲。例如:定义、意义、原则、分类等。这种知识即便讲的非常
细学生也记不住。此时的精讲是指 精要 ,教师需要用举例帮助学生从已有认知中提取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的相关信息。
精讲环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不同概念间建立连接,此时的精讲是指 精确 。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结构与脉
络。一图胜千言,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的图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全景图。
对于程序性知识,例如操作步骤,求解步骤、证明步骤等知识或技能,此时的精讲指的是 精准 ,教师展示、传授自己是怎么
做的,并要求学生在独学内化环节进行练习。
精讲方能留白,否则就又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留白是指为学生留下记住事实、理解概念、掌握技能的时空。
教师需要依据核心素养、课程标准(高校一般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所述目标,按照目标类型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
重构,方能顺利精讲。
为学生留下自己能记住、理解和掌握的时间与空间
精要 精确 精准
陈述性知识
举例说明 概念与概念
逻辑关系 程序性知识
展示做法
欲了解具体学科案例,可用微信扫左侧二维码打开“学对分”公益平台查看。
15. 6
精讲过程中老师只讲课吗?
讲授过程中除了讲解、展示和示范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设问提升精讲的效果,提高效率。
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在听讲时对老师所讲信息进行进吸收,并通过提取的方式与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组织、整合。
精讲过程中学生只是听课吗?
学生在听课时除了思考老师讲授过程中融入的问题之外,记笔记也非常重要。
除了常规笔记,康奈尔笔记、窗口式笔记等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偏文科内容的课(例如中小学的政治、历史等;大学的思政课,经管类专业的某些专业课等),学生还可将笔记记在课本或
教材上。
16. 7
3.如何促进学生独学
学生独学的全称为“学生独学内化”,独立学习是过程,内化是目的。
课
堂
提
质
增
效
学
好
用
好
对
分
包括但不限于:
阅读课本/教材;
完成作业/练习;
阅读老师通过学习平台等方式提供的学习资料;
……
并准备好讨论所需的“亮·考·帮”问题(介绍见下页)。
学生独学阶段并非老师撒手不管,而是应该事先对如下方面做好准备筹划:
作业/练习的评价说明/成功标准;
依据教学经验预判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提供范例、样例支持材料;
提出亮考帮问题的方法或范例。
隔堂对分的独学环节在课后进行
本图片由AI生成,有修改。
17. 8
4.如何组织对分讨论
分组方式:
5分钟
亮考帮讨论
推荐长期小组,每组4人,按成绩ABBC方式由老师分组;
也可以相邻而座的2-4名同学组建短期或临时小组。
讨论组织:
对分课堂推荐“亮·考·帮”式的组内讨论环节:
亮闪闪:独学内化环节收获最大的;
考考你:提出问题把小组其他同学考一下;
帮帮我:没学会需要别人帮助的地方。
可灵活组织:
既可以小组成员在组内先轮流说亮闪闪,再轮流提问、他人回答,再轮流阐述自
己的帮帮我。最后形成小组共同的亮考帮问题。
也可以一名同学完整进行完亮·考·帮后再由下一名同学阐述。
本图片由AI生成,有修改。
学生讨论时教师在各组巡视,观察督导,一般不介入讨论。
18. 9
5.如何开展师生对话
对话环节的核心目标是教师通过答疑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请小组代表展示他们小组的亮考帮问题。
亮闪闪不全面时教师进行补充;
考考你的提问邀请全班同学回答;
帮帮我问题可视情况先邀请会解决的小组回答,如回答不全面时教师可
进行补充。
对话结束后教师应对本环节内容进行小结。
本图片由AI生成,有修改。
19. 10
接下来
该您行动了!
您也可以继续查看第二部分:进阶提高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20. 第二部分
进阶提高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本部分内容专为有经验者准备。
初学者可点击本行文字返回重新选择阅读快速上手版,当然也可继续阅读。
21. 第二部分《进阶提高》目录
(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一级标题可导航到该页)
序言(张学新)……………………………Ⅰ
1.循证对分课堂教学实践……………………1
1.1 源于实践的至简大道………………………………2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5
2.Get到精讲留白的多元方法与技巧…………15
2.1
2.2
2.3
2.4
4.组织与实施高效的学生讨论………………45
4.1 理解讨论教学……………………………………46
4.2 学生讨论的组织与实施…………………………53
4.3 亮考帮与其他课堂活动的深度融合……………57
4.4 Gen AI对学生讨论环节的辅助…………………61
4.4 学生讨论避坑指南………………………………62
5.玩转师生对话的核心关键…………………63
5.1
5.2
5.3
5.4
师生对话的本质与形式…………………………67
师生对话的操作…………………………………70
师生对话与数智技术的融合……………………73
师生对话环节避坑指南…………………………74
理解直导教学……………………………………16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18
Gen AI对讲授环节的辅助………………………28
精讲留白环节避坑指南…………………………29 6.对分课堂与教学比赛……………………75
3.促进学生独学内化的两种方式……………30 7.小结………………………………………79
3.1
3.2
3.3
3.4
3.5
通过驱动性问题助力学生构建学习的意义………33
目标与成果导向的独学内化……………………39
对分+项目式学习的独学内化……………………40
Gen AI对独学环节的辅助………………………43
独学内化环节避坑指南…………………………44
6.1 对分+教学比赛概述……………………………76
6.2 参赛资料的准备…………………………………77
6.3 说课或讲课过程中的技巧………………………78
7.1 教学的本质是全场景对话………………………80
7.2 应充分考虑教·学·评一致性……………………81
后记………………………………………83
跋记(司莉)………………………………84
授权许可声明………………………………86
22. 1
|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第二部分:进阶提高
01/
循证对分课堂教学实践
(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一级标题文字可返回第二部分的目录,下同)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23. 2
1.1 源于实践的至简大道
(1)大道至简
其实在封面上您一定也注意到了,如您所见:左边的图
示就是对分课堂的四个环节,高度概括了对分课堂的全部
内容。只要原有传统课堂开始按这四个步骤实施,就可以
算是迈向对分课堂之路了。
“对分”一词的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对学
习把控权的“均衡分配”,实现扶放有度。
讲授 独学 讨论 对话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 Dialogue
教师负责教好,学生负责学好。二者各司其职又互不割
裂,而融为一体。
看似简单,其实实操方法很多,例如:隔堂对分、当堂
对分、在线对分、混合式对分、三分钟对分、凝扩对分、
对分BOPPPS等。
当然,您要想用好、用活对分,还有不少技巧需要了解,
请接着往下看。
参考: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24. 3
1.1 源于实践的至简大道
(2)源于实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源于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春季学期,
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所授大二“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
计”必修课中的首次尝试。
获得成功后于2014年9月公开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
2015年起张学新教授受邀多次在CHED等教学学术会上作
报告分享,这一宝贵教学模式自2015年起迅速被广大教
师所知晓并用于课堂教学。
25. 4
1.1 源于实践的至简大道
(3)理论深厚
张学新教授不但是心理学专家,也是教育学、脑科学、
学习科学等方面的专家。除了在教育领域的成就,他还曾
发现中文独有的N200脑电波现象,提出汉字拼义理论。
众所周知,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大脑对学习内容信息
所进行的一系列加工,包括言语解释、图示表征和具身表
现三方面,言语是上述三者的基础,说是核心也不为过。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涵盖了上述领域全球多名专
家的实证研究,在此不再赘述,更多信息您可以从书籍
《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中查看,链接:
心理学支撑
教育学支撑
http://product.dangdang.com/24215789.html。
脑科学支撑
学习科学支撑
26. 5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多种模式
假设:每周1次课,每次进行1章,分两小节连上,每节50分钟
隔堂对分 (以大学两节连上的课为例)
第1周
课程介绍
讲授:第1章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第1章作业
第1章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第2周
讲授:第2章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作业
第2章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第3周
讲授:第3章
课后内化吸收内容 独立完成作业
……
第15章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第16周
课程复习串讲
学生自行复习 系统内化本课程内容
当堂对分(以一次课为例)
每
章
分
在
两
次
课
里
进
行
讲授第1章第1节
布置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亮考帮
对话答疑 师生交流
当堂对分可灵活开展
既可以一次课进行若干次微格对分课堂
也可以第一小节讲授,第二小节学生独立思考、进
行讨论、对话答疑
更可以隔堂对分中包含一次或若干次当堂对分
27. 6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
当堂对分与隔堂对分的组合运用示例
第1次课
当堂对分
知识点1 知识点1 知识点1 知识点1
精讲留白 内化思考 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知识点2 知识点2 知识点2 知识点2
精讲留白 内化思考 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知识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3 知识点3
精讲留白 内化思考 亮考帮讨论 对话答疑
本次课
作业布置
学生课后
内化吸收
分析
作业要求
详细探究
深入思考
细看教材
查阅资料
教学平台
知识图谱
寻找方向
整合信息
解决问题
亮考帮
完成作业
/任务/项目 问题准备
第2次课
隔堂对分
学生
老师
作业点评 改进思考
亮闪闪
考考你
帮帮我
对话答疑
开启新知识
精讲留白
……
【说明】在实践中,不应将知识任意进行拆分与组合,此处示例仅为便于理解,故用知识点的方式进行呈现
28. 7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
(1)为什么传统教学难于产生实效
不知您有没有参加过那种滔滔不绝且无趣的会议或讲座。
您一定会看到过身边的人要么一边“听”一边忙自己的事。
一般都是“手机在手,万事无忧”。
要么还有人一边“听”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忙于赶各种
Deadline。实在管得严,要求不能干其他事的时候,大家
往往都会莫名的无奈、困乏、焦躁而希望尽快结束,心里
自然在想:这会开得/讲座听得几乎一点效果都没有。
Illustration by klyaksun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把上边的场景换成课堂,是不是也会
产生上边的效果。有人叫满堂灌、也有人叫填鸭。其本质
是通过讲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呈现。包括:戴维·梅里尔
(M.David Merrill) 约翰·杜威 (John Dewey) 、罗伯特·马扎诺 (Robert
J.Marzano) 等多位教育家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这种只呈现信
息的“填鸭”课堂是效果最差的。
参考:
[1]戴维·梅里尔,肖莉.再论“首要教学原理”(上)[J].数字教育,2023,9(03):86-92.
[2]klyaksun . étudiants fatigués et endormis lors d'une conférence ennuyée Vecteur Gratuit [EB/OL]. https://fr.vecteezy.com/art-vectoriel/13194608-etudiants-fatigues-et-endormis-lors-d-une-conference-ennuyee.
29. 8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
(2)为什么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也难于产生实效
或许有的老师会想:既然说“填鸭是效果最差的”,那咱就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少讲点或不讲”,让学生自主
学习,多组织点活动、布置个课后小组作业,学生课后分工完成PPT,下次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老师点评加学生
互评。美其名曰“翻转课堂”,再美其名曰“建构主义”、“项目式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如果您这样想,
我只能说上面的这些时兴词儿,可能您“只看了个大概”。
例如右边的这张图,其实只是国外教育作家、自媒体博主,
兰迪· 本廷克 (Randy
Bentinck)
给自己写的文章《以教师为中心V.S.
以学生为中心的比较综述》加的插画而已。如果没有详细去了
解文章内容及相关原理与步骤,可能就会“按图索骥”片面的将
以学生为中心误认为是多搞点活动、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
这能有好效果才怪!估计学生吐槽“这是水课”的只会越来越多。
Illustration by Teacha Vibes
参考:Teacha Vibes. Teacher Vs 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EB/OL].https://www.teachavibes.com/category/classroom-management/.
30. 9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
(2)为什么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也难于产生实效
早在2006年,分别来自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三位学者:综合学习设计专家保罗·基尔希纳 (Paul A.
Kirschner) 、认知负荷理论专家约翰·斯维勒 (John Sweller) 、 认知分析专家理查德·克拉克 ( Richard E. Clark ) :共同撰
写实证研究论文指出: 少教不教不管用。 且斯维勒另有实证研究证实: 基于探究的方法会损
害学生的学习。
教师必须先通过讲授提供新知识给学生,学生以新知识为基础,才能开展有效的探究。
就好比你要有地皮才能打地基,你要有地基才能盖房子,你要有房子才能做装修!
不是以学生为中心错了,而可能是有人用错了,且可能以错传错
参考:
[1] 保罗·基尔希纳,约翰·斯维勒,理查德·克拉克,等.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析因[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2):16-29+55.
[2] 约翰 哈蒂著, 金莺莲等译. 可见的学习(教师版)[M]. 教育学校出版社, 2015.
[3] John Sweller . Why Inquiry-based Approaches Harm Students’ Learning[EB/OL]. https://www.cis.org.au/wp-content/uploads/2021/08/ap24.pdf.
31. 10
广大学者对直导教学(教师通过讲授传授新知识)和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探究开展学习)的学术争论由
来已久,相信后续也不会停止。
作为管理者与一线教师,探寻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高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提质增效的根本。
打破“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二元论,是课堂提质增效的认知基础。
不讲不行,讲多了也不行;
以学生为中心绝不是无限制的放权给学生;
重要的是讲授、答问、辅导和练习要深度融合起来;
这就是对分有效且高效的根本原因。
参考:崔佳. 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设计新思维[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32. 11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
(3)对分课堂中的学习科学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原有经验可以进行“自我指导”时,所谓的“自主学习”才会起实效。
除了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背景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所需的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下列技能
将直接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
自主学习时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制订与适调
目标
评判资源与
活动适用性
选择材料与
内容
选择设计方
式执行活动
与教师
对学习活动过
和朋辈协商 程进行监控
自我心态
适调
评估
学习结果
如果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所需知识,不完全具备上述技能时,就该遵守学习的基本规律,在充分进行
直导教学的基础上,适时、适当、适度的开展“自主学习”,这才是真正有效、高效的以学生为中心。
经实证研究,对分课堂因其精讲部分的学习指导和对话环节的释疑功能,使之还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
习焦虑。
参考:
[1]汤姆·谢林顿著, 甄桂春译. 高效能教学——罗森海因教学原理的实践[M]. 宁波出版社, 2024.
[2]张学新. 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 科学出版社, 2016.
[3]王颖.PAD Class教学模式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焦虑影响的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2024,40(02):197-206.
33. 12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
学业
表现
(3)对分课堂中的学习科学
长时记忆:图式
学习就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后,建立属于自己的知
识结构,术语叫:图式 (Schema) ,以及形成相应的规则。
环境
其过程如右图所示。
精讲留白
内化独学
学生讨论
对话强化
①
引起注意并促使信息传入工作记忆
优化内部、降低外部认知负荷,防止
认知过载。帮助学生在工作记忆中对
新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有认识
进行组织和整合,促使在长时记忆中
生成新的图式,初步形成规则。
注意
课堂
信息
修正和加强图式,形成强有力的规则,
避免遗忘
参考:
[1]奥利弗·洛维尔著, 李爽等译.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
[2] The Waid Academ. Memory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EB/OL]. https://www.waidacademy.org.uk/Memory-and-the-Science-of-Learning/.
学
③
习
②
④ 回
忆
工作记忆
信息
加工
遗忘
Illustration by Oliver Caviglioli
34. 13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
(3)对分课堂中的学习科学
真正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 是责任的逐步放开。术语叫:扶放有度 (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 。
绝不是一下就撒手给学生,让他们课下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做成PPT,上课进行分享。这叫扶的不够,放得太猛。
教师责任
扶放有度是对分课堂所体现出的科学性之一
教师示证
教师辅导
同伴协作
独立表现
精讲留白 独学内化 学生讨论 对话强化
教师示证
教师辅导 独立学习,内化
吸收新知识,并
为讨论阶段的协
作做好准备 即时性的
现场同伴协作 强化学生对知识
的深度理解,促
进独立表现
学生责任
参考:
[1]约翰·阿尔马洛德等著, 邢天骄等译.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从学习科学到高效教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
[2]张学新. 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 科学出版社, 2016.
35. 14
1.2 揭秘为何对分课堂如此高效
(4)对分课堂的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核心,亦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关键途径。
对分课堂的课程思政理念是提倡结合所授课程的知识,应在四元环节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环节。
讲授 独学 讨论 对话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 Dialogue
思政元素
案例故事 学生思考
思政问题 结果展示
表达分享 再次强化
形成信念
36. 15
|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第二部分:进阶提高
02/
Get到精讲留白的多元方法与技巧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37. 16
2.1 理解直导教学
直导教学 (Guided Instruction) 也叫直接教学,即教师通过讲授为主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源于诸多教育心理学专
家、学习科学专家在上世纪80年代时对“发现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反思。包括巴拉克·罗森海因 ( Barak Rosenshin ) 、
约翰·哈蒂 (John Hattie) 在内的诸多专家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充分的直导教学总能产生较好的学习结果。
直导教学适用于系统讲解知识和技能,可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信息。对学科领域的初学者来说,通过循序渐进
地学习,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进行高阶思维和创新学习的基础,故直导教学是进行大班授课时,提高达标测试
成绩的最佳选择。一般情况,直导教学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呈现
练习
评估
调控
反馈
对分课堂将直导教学放在了教学活动的开端。
参考:
[1]刘作芬,盛群力.“直导教学”研究的三大贡献——罗森海因论知识结构、教学步骤与学习支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05):59-64.
[2]孙爱萍.面向学习者的直导教学法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08):59-62.
38. 17
2.1 理解直导教学
对分课堂并不主张学生课前预习,主要原因有三:
效果难保证 削弱好奇心 违背个性化
学生基础、积极性参
差不齐,家庭/宿舍环
境干扰多,导致预习
结果两极分化。 人天生有好奇心。学
生提前看了老师再讲
就不稀奇了。 “预习任务单”按相
同思路步调去预习,
束缚了个性化思考,
偏离了建构主义。
实证研究表明:高耗时、低效率且效果不明确的预习,相比做作业、做练习等有效复习来说确实性价比不高。
参考:
[1]新校长传媒. 课前预习、上课提问等都是错的!复旦教授“对分课堂”震荡教育界[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145356202083290.
[2]丹尼尔·T.威林厄姆著, 肖芬译.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3.
[3]刘萍,郑昊.对分课堂为何不主张预习:对讲授为起点的PAD三环节再认识[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2):98-99+103.
39. 18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1)辨析精讲留白
如果把对分课堂的讲授环节:精讲留白,理解成单纯的”少讲”,那么很有可能是走偏了!
精讲和留白融为一体,精讲是为了能够留白,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
马陆艳、张学新 (2020) 指出,对分课堂的精讲留白有7大功能:
阐述意义
呈示价值
梳理逻辑
参考:马陆艳,张学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讲授”的特点[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75-76.
吸引意愿
提升主动
激发兴趣
传授方法
40. 19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1)辨析精讲留白
精讲是指老师讲课要 精准 、 精炼、精要、精辟和精确 ,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少”。精讲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外
部认知负荷。
留白是指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对信息加工的机会。留白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内部认知负荷。
不同类型的知识,精讲的关键也不同。
陈述性知识讲框架
关键概念
逻辑关系
程序性知识多示范
步骤
方法
元认知知识多例证
技巧
故事
示例
41. 20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1)辨析精讲留白
对分课堂并不主张学生预习,但不代表教师就不精心准备。
您首先需要做的是梳理这一个教学单元(一课、一讲、一
章、一个模块、一个课题等等)的知识结构和过程结构,术
语叫相关知能 (Supportive Information) 。
梳理时要基于教与学的目标,不同的教育类型梳理的依据
来源不同,见下表:
教育类型
中小学
高校
非学校教育
梳理知识结构与过程结构的依据
核心素养、新课标
开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
培训方案、教学计划
梳理时可参考右侧图示中林恩·埃里克森 ( H. Lynn Erickson ) 和洛伊斯·兰宁 ( Lois A. Lanning ) 的方法。
当然,您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的话,也未必非要在纸上或者电脑里列出来,但至少心里要有这个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一个知识、技能学生都能学会后,再进行到下一个挑战度更大一些的。
参考:CORWIN.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of Process[EB/OL]. 2016. https://corwin-connect.com/2016/11/need-know-structure-process/.
42. 21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2)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
精讲留白的结构是讲授具体相关知能时不同的次序安排方式,一般来说有如下三种结构可选:
归纳
先具体再抽象
先举例再概念
演绎
先抽象再具体
先概念再举例
并列
同层级逐一列
可归纳可演绎
具体采用何种结构取决于知识本身,也取决于老师的偏好。
当然也可以两种以上在同一节课里混用。
这份手册,有的页面是归纳结构、有的页面是演绎结构,现在这一页则是并列结构。
43. 22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2)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的 例子
归纳
先具体再抽象
先举例再概念
微视频:
秒懂对分课堂
演绎
先抽象再具体
先概念再举例
微视频:
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扶放有度
请用手机微信APP扫码查看精讲留白三种结构所举例子的微视频。
并列
同层级逐一列
可归纳可演绎
微视频:
导致课堂活动失败的六大原因
44. 23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3)精讲留白的五种模式
下表为PREP模式的简易示例:
第1种模式PREP:笔者认为是最基本的精讲留
白模式,强烈推荐。
基本结构为四步:
观点
Point
理由
Reason
例子
Example
观点
(以对分认证导师为参训教师们开展对分课堂工作坊为例)
观点 对分课堂是一种易上手的新教学模式。
理由1 老师可以自己搞定,不少老师在由传统课堂变为对分课堂时,
例子1 都是自己通过实践取得了成功。
理由2 也不需要学校或老师个人添置设备,所有老师都可以在原有教
例子2 学场地使用原有教学条件来完成对分课堂。
Point
理由3
小贴士:包括PREP在内,本手册这一部分
所提到的各种精讲留白模式,您不但可以用
在课堂上,还可以用在演讲、工作汇报或教
学比赛中。
例子3
观点
原理简单,只有四步。教师只需要少量培训就可以迁移到自己
的课堂中去,不少老师只看了对分的公众号推文,甚至个别老
师与张学新教授通了20分钟电话后就能开始运用了。
对分课堂是一种低成本且简易有效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Servants University. The PREP Framework: An Easy Way to Give Excellent Impromptu Speeches[EB/OL]. https://www.servantsuniversity.com/the-prep-framework-an-easy-way-to-give-excellent-impromptu-speeches/.
45. 24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3)精讲留白的五种模式
第2种模式SCQA:是一种用得好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听
讲兴趣的精讲留白模式,强烈推荐。
基本结构也是四步:
情境 冲突 问题 答案
Situation Complication Question Answer
小贴士
如果情境能非常具体,与学生已有认知关联度高,
冲突环节才能更好地引发共鸣。
当然也可以和PRER连着用,将SCQA当做PREP的
“导入”,也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参考:
Parametric Pro Consulting. The SCQA Framework[EB/OL]. https://parametricpro.com/blog/scqa-framework.
芭芭拉·明托著, 汪洱等译. 金字塔原理[M].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下表为SCQA模式的简易示例:
(以对分认证导师为参训教师们开展对分课堂工作坊为例)
情境 近年来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广为传播,相信各位
老师在课堂教学、说课或参加比赛时或多或少已经用过某
些模式。
冲突 但不少老师在实践中遇到了学生不积极不配合,组长承担
了小组的大部分作业等情况。出现花了不少心思设计的教
学活动难于实施或起不到效果的情况。
问题 作为致力于把课上好的老师该如何应对?如果学生没有学
会足够用于支撑自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那他们就很难真
正参与其中。教学模式方法千千万,有没有一种教学模式
可以兼顾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上述这些问题呢?
答案 对分课堂是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将
教师和学生的权责对半分开,在确保学生学会参与活动所
需的知识,并经过充分准备后再进行以讨论为主的参与式
学习……
46. 25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3)精讲留白的五种模式
下表为STAR模式的简易示例:
第3种模式STAR:是一个可在精讲留白环节用于教师
示证新知的模式。
基本结构也是四步:
情境 任务 行动 结果
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
小贴士
特别适合程序性知识的具体经验示证。
STAR在面试中也很常见,往往面试官会按照四个步
骤连续提问,以了解求职者的具体经验与业绩表现。
如果有面试比赛选手、社团/工作室成员等相关工作,
您也不妨用它试试看。
(以对分认证教师和同事一同进行教研场景为例)
情境 董老师是入职不久的高校老师,她在一所高职院校教授专
业课刚满一学期。
任务 新学期,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董老师也报了名。
因为上学期学校组织过相关培训,所以她决定在讲课比赛
时试试对分课堂。
行动 董老师按照学校比赛通知要求,在所授课程中选了五个节
段,均按照对分课堂模式完成了教学设计,并找在对分课
堂方面有丰富经验的王老师进行了咨询,按王老师的建议
更新迭代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后每天进行讲课练习。董老师
的具体做法是……(略)
结果 董老师入围了校级决赛,再次按照评委意见修改后参加校
级决赛,获得了校级一等奖的好成绩。
参考:Nilda Melissa Diaz. Master the STAR Method: Tips, Questions & Answer Examples[EB/OL]. https://www.myperfectresume.com/career-center/resumes/how-to/star-method.
47. 26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3)精讲留白的五种模式
第4种模式FRIE:是一个可在精讲留白环节用于教师激
活旧知和示证新知的模式。
基本结构也是四步:
事实 解读 反应 结果
Facts Interpretation Reaction Ends
小贴士
特别适合事实性知识的讲授。
FRIE也被称之为“说服沟通模型”。教师也可用于工
作汇报、工作总结、产学合作企业沟通、动员学生参
加学科竞赛等场景。
参考:Mark Murphy.M. 用事实说话[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
下表为FRIE模式的简易示例:
(以对分认证教师和同事一同进行教研场景为例)
事实 部分老师在教改过程中将以学生为中心误解为“少教、不
教”、希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建构学习或进
行项目式学习,但往往收效甚微。
解读 究其原因,少教不教、多搞活动式的“以学生为中心“,
因缺少有效的直导教学环节,学生在没有学会事实和基本
概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对信息进行加工。而且很有可能
发展成学生厌恶的情况,从而吐槽这是水课。
反应 对分课堂能很好的从直导教学开始,通过精讲留白和学生
独学环节帮助学生内化吸收基础知识后再进行小组活动。
您不妨选一次课试一试。
结果 上一周您试用对分课堂的效果怎么样?有什么地方需要帮
助或者我进一步解释吗?
48. 27
2.2 精讲留白的三种结构与五种模式
(3)精讲留白的五种模式
第5种模式GROW:是一个可在精讲留白环节用于示证
新知及应用新知的准备阶段的模式。
基本结构也是四步:
目标 现实 选择 意愿
Goal Reality options Will
小贴士
GROW源于教练技术,也被称之为“高绩效教练法则”。
除了日常教学中可以使用外,老师也可用于工作与团
队伙伴(下属)的沟通、辅导学生论文/教学竞赛、进
行培训/工作坊等场景。
参考:Whitmore J. Coaching for Performance[M].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2021.
下表为GROW模式的简易示例:
(以对分认证导师为参训教师们开展对分课堂工作坊为例)
目标 把课讲清楚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
现实 然而有些老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一味追求新名词、新方法
而忽略了讲授环节,在基础知识没有学会的情况下,让后
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组建小组去“讨论”等等,
均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选择 在诸多教学模式中,对分课堂将教师讲授,即精讲留白放
置在了第一步,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模式之一。
意愿 感兴趣的老师不妨进一步在自己所授课程里试一试。效果
好,还可以推荐给其他老师一起用。
49. 28
2.3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对讲授环节的辅助
凝练知识
探索创意
提供例子
整合资源
可以使用AI起草,但需要教师依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符合学习目标和相关要求方可使用。
用手机微信扫码,可打开并使用“对分课堂教学设计虚拟助手”公益免费智能体
50. 29
2.4 精讲留白环节避坑指南
讲授讲授,要有讲有授。精讲留白,非简讲空白。
1.精讲
不是简讲 个别老师在对分课堂的第一步里就踩了坑:只关注缩短讲授的时间,而没有关注对
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把精讲当成了简讲、略讲。
事实性知识尽量不讲少讲,概念性知识需要举例,程序性知识需要示范步骤和提供
样例,策略性知识需要辅导以及讲故事。在此基础上再优化讲授环节的时间分配。
2.留白
不是空白 个别老师误认为留白就是老师不再做什么了,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但如当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错误或失误而得不到矫正和帮助时,失误越积累越多,
导致学生学习信心丧失。
留白是为学生留下独立思考,便于进一步内化吸收的空间。教师需要为留白做好规
划设计,例如提供任务的成功标准和完成方法的指南等。
3.导入
时间过长 不少老师在刚开始进行精讲时进行了导入,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
趣,激活本节课接下来所学新知需要的旧知。
但课堂时间宝贵,教师需要确保导入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导入所花时间,特别是
不宜再对上次课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对于记住事实和理解概念来说,低年级用抽认卡,高年级直到大学用Q卡会大大提高精讲留白的效率
51. 30
|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第二部分:进阶提高
03/
促进学生独学内化的两种方式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52. 31
独学内化的本质是
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内化吸收性学习
关键点是学生独立对所学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
学生的在此环节的学习成果是所完成的作业
而作业一般情况下要么是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
要么是一个学习项目
Illustration by Teacha Vibes
53. 32
学生独学 内化吸收环节
并非全部放权给学生,主要流程如下
两极定性评价
依据
学习目标
设计
驱动性问题
教师主导
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设计学习任务 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学习项目 完成学习项目
产出
学习成果
学生独立完成
亮考帮
准备
54. 33
3.1 通过驱动性问题助力学生构建学习的意义
(1)意义学习的本质
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为什么要参与这些活动、做这些事,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类
似情况时常让老师们头疼不已,也是各种教师培训活动中向培训师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意义学
习”。
辞海对“意义”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是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二是价值,作用。学习的意义也应参考此解
释,学会内容且认同与收获价值,理解其作用。意义学习的内涵如下:
有意的
目标导向
与目标调控
主动的
动手动脑
与可观察的
建构的
表现的
与反思的
参考:
[1]辞海编辑委员会. 意义[EB/OL]. https://www.cihai.com.cn/detail?docId=5746935&docLibId=1107&spell=y%C3%AC%20y%C3%AC&q=%E6%84%8F%E4%B9%89.
[2]JONASSEN D H,HOWLAND J,MARRA R M,et al.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M].3rd Ed.Columbus:Merrill,Prentice Hall,2007
真实的
复杂的
和情境化的
55. 34
3.1 通过驱动性问题助力学生构建学习的意义
(1)意义学习的本质
戴维·乔纳森 (David H.Jonassen) 经过十余年研究,得出最有意义的学习结果是 解决问题 。这是意义学习的本质。
解决问题有靠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类比推理,二是因果推理。这两种推理均需要学生对概念熟练运用并弄清概念与
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对分课堂学生独学、内化吸收环节的关键所在,也就意味着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
包含类比推理或因果推理(或二者均有)的过程。
类比推理
解决问题
概念应用
因果推理
参考:戴维·H.乔纳森,盛群力.意义学习分类学[J].数字教育,2021,7(03):87-92.
56. 35
3.1 通过驱动性问题助力学生构建学习的意义
(2)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技巧
约瑟夫·克拉西克 (Joseph S.Krajcik) 认为:驱动性问题是经过精心设计,驱使学生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并最终解答的问
题。驱动性问题通常是非良构问题,或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被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所倡导。
对分课堂的学生独学环节亦需要以驱动性问题为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的意义,以促进学生的推理与探究,实现
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其特点是真实性、开放性、衔接性。
考考你:下边的三个问题是否属于驱动性问题:
微信扫码看解析
1 整理本章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下节课随机点名进行展示。
2 阅读教学平台中的案例,并分析出案例中的现象符合本章哪些原理。
3 如果你是案例中的财务总监董二花,你可能有哪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优劣是什么?你认为最合理的解决方
案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Krajcik,J.,Mamlok-Naaman,R.Using Driving Questions to Motivate and Sustain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Science [A]: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A Handbook[M]Westport,CT:Praeger,2006:317-327
57. 36
3.1 通过驱动性问题助力学生构建学习的意义
(2)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技巧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设计驱动性问题:
技巧
技巧1:整合有争议与哲学
问题,例如:什么/谁是什
么,谁能怎么样
驱动性问题示例
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好教师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
示例中的学习任务/学习项目
示例中的学习结果/成果
独立思考,书面/口头阐述 书面作业/小组讨论发言
技巧2:以“如何”开头,给 如何设计一个提高学习效能的对分课
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任务、 堂教案?
作品。
如何提高亮考帮讨论的深度? 独立思考,书面/口头阐述 书面作业(如教案或书面回
答)/小组讨论发言
技巧3:以“作为”开头,进
行角色带入。 独立思考/完整的公开课设计 公开课教案及实施公开课
作为一名对分课堂认证教师,你如何
设计一个对分课堂的校内公开课
58. 37
3.1 通过驱动性问题助力学生构建学习的意义
(3)独学内化与精讲留白环节的衔接
讲授
Presentation
教师讲授
精讲留白
精炼事实与概念
呈现概念逻辑关系
展示如何应用的方法
举例说明
提供样例
进行示范
记住事实与经自己梳理后的逻辑关系
形成规则构建策略
使用规则与策略解决问题
成功标准
形成图式
完成任务
产出成果
独学
Assimilation
学生独学
内化吸收
精讲留白环节,布置作业任务时,老师需要向学生说明任务的成功标准和评价方式是什么。
如采用两极定性评价模式,需向学生说明优秀作业、待改进作业和一般作业的标准是什么。
59. 38
3.2 目标与成果导向的独学内化
(1)目标导向的独学内化(小的任务)
目标导向是独学内化最常见的方式,教师将单元(章节)学生学习目标中需要在独学内化环节实现的目标剥离出来,
针对这些目标布置作业为主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中的主观题应为含有类比或/及因果推理的驱动性问题,学生课后
完成作业的同时准备好能够实现学习目标的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问题,以备在下次上课讨论时使用。教师应基于
成功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两极定性评价。
1
目标
目标导向的独学内化步骤示例
1 依据本单元学习目标,确定独学内化环节的具体目标(是
单元内目标的一部分)
2 依据目标安排学习任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资源,例如说
明阅读教材的什么地方或在教学平台查阅教师上传的什么
资料、需要完成那些作业。其目的是通过任务实现独学内
化的具体目标。其中的附加任务是准备好讨论环节的亮闪
闪、考考你、帮帮我。
3 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两极定性评价,即:按照成功标准,
将学生完成的作业分为优秀、待改进、达标三类。
2
活动
3
评价
情境因素
60. 39
3.2 目标与成果导向的独学内化
(2)成果导向的独学内化(较大、更复杂的任务)
成果导向的独学内化是一种逆向设计,是融入了“OBE”理念的独学内化的方式,教师依据目标确定学生需要产出
的学习成果(比一般的作业更复杂,需要使用的知识更多,例如某个学习项目的最终成果,成果本身亦应包含驱动性
问题),将独学内化环节学生需要产出的成果剥离出来,依据成功标准,设置两极定性评价的评分量规 (Rubric) 并随
课后任务一起公布。学生在完成任务产出成果的同时形成本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的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问题,以备
在下次上课讨论时使用。
1
目标
成果导向独学内化步骤示例
3
活动
2
评价
情境因素
1 依据本阶段学习目标,明确学生需要产出的学习成果。
2 依据成功标准,按照两极定性评价方式拟定量规,随课后
任务一共公布
3 教师提供符合成功标准的成果样例和完成任务需要的资料。
学生完成任务并准备好亮考帮问题,教师依据评分量规将
作业分为优秀、待改进、达标三类。
61. 40
3.3 对分+项目式学习的独学内化
(1)项目式学习简介
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理念 始于1918年
项目(设计)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
约翰·杜威 威廉·克伯屈
John Dewey
1859-1952 William H. Kilpatrick
1871-1965
参考
[1]http://gabry-nuovadidattica.blogspot.com/2012/09/williamheard-kilpatrick-williamheard.html
[2]https://www.education-uk.org/documents/kilpatrick1918/index.html
[3]pblworks. What is PBL? [EB/OL]. https://www.pblworks.org/what-is-pbl.
[4]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J].江苏教育,2019,(22):7-11.
项目式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是指学生在一
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
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相
关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学
习目标,包括基于标准的内容以及如批判性思
维、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项目
式学习倡导用高阶知识/技能的学习带动低阶
知识/技能的学习。
虽有百年历史,但于90年代末方在教育界广
泛流行,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及诸多应
用型高校、职业院校所推崇的教学模式。
亦有学者将Project-Based Learning翻译为
“项目化学习”、“项目式教学”、“基于项目
的学习”、“项目学习”等。也有专家学者对这
些翻译后的名词发论文进行区辩,本手册在此
不做名词辨析。
62. 41
3.3 对分+项目式学习的独学内化
(2)对分+项目式学习
促进学生对项目所需知识进行深挖
对学习迁移给予四元支撑
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流程
项目计划
项目设计
目标成果
说明
项目说明
及知识体系
对分+项目式学习流程框架
讲授 独学 讨论 对话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 Dialogue
开发项目
精讲概览 参与项目
独学内化 亮考帮
协作整合 答疑解惑
促进迁移
独立学习项目所需知识
反思总结
项目实施
使用所需知识同伴协作完成项目
产出成果
展示成果
反馈对话
迭代改进
63. 42
3.3 对分+项目式学习的独学内化
(2)对分+项目式学习的独学内化活动
对分+项目式学习的独学内化由一系列任务和成果构成
习题作业
进度卡片
工作日志
阶段成果
实际操作
项目成果
亮考帮准备
项目进展到不同阶段,独学内化的任务或成果也不相同。项目刚开始,以任务为主,越接近尾声,成果越复杂。
64. 43
3.4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对独学环节的辅助
起草
任务/项目说明
开发
评分量规
整理
任务/项目样例
初步
评分反馈
教师应事先建立规则并与学生达成一致,避免因使用AI而导致的学术失信行为
用手机微信扫码,可打开并使用“对分课堂教学设计虚拟助手”公益免费智能体
65. 44
3.5 独学内化环节避坑指南
不太有效的情形 效果改进提升策略
1 只布置作业/任务/项目,学生不知道为
什么要做这个 展示学习目标,口头或书面说明作业/任务/项目对学生的
价值与意义。
2 作业挑战度太低,学生转述教材或参考
资料内容即可完成 作业内容应为驱动性问题或者真实项目,完成的步骤需学
生进行类比推理、因果推理至少一种。
3 学生不知道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做到什
么程度 提供成功标准的说明和样例。
4 学生独学环节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 在教学平台提供作业/任务/项目指南(中小学可通过小红
书、美篇或家长群)。
5 学生用AI写一篇直接交了 事先与学生达成允许、限制、禁止使用AI的情形的共识,
并说明学术失信的后果。
学生准备不出来亮考帮问题 刚开始实施对分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讲解原
理,提供样例,进行示范,在刚开始的几次课进行辅导,
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有效地做好亮考帮准备。
6
66. 45
|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第二部分:进阶提高
04/
组织与实施高效的学生讨论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67. 46
4.1 理解讨论教学
(1)讨论教学的基本原理
讨论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起源可追溯到孔子、苏格拉底时代。讨论教学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
的口头交流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
学业
表现
③提取
学习
内容
视觉听觉等
感觉
记忆
①注意
工作
记忆
言语解释 | 图示表征 | 具身表现
长时
记忆
②学习
遗忘
讨论:通过学伴之间相互进行言语解释对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再次进行加工和整理。
68. 47
4.1 理解讨论教学
(1)讨论教学的基本原理
讨论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记牢
事实
听同伴说或
者背诵,有
助于加深记
忆。
理解
概念
了解同伴如
何理解,便
于自身更好
地理解。
改进
应用
听同伴介绍
他是如何做
的,产生了
什么结果;有
助于迭代改
进自己所做。
强化
规则
效果类似于
记牢事实与
理解概念,
听同伴说一
遍有助于加
深记忆和更
好的理解方
法与步骤。
建立
策略
在强化规则
的基础上,
听取同伴所
建立的解决
问题的策略,
有助于形成
以及修正自
己的版本。
激发
动力
通过了解同
学的学习进
度及已产出
的学习成果,
形成你追我
赶的学习氛
围,激发学
生个体学习
动力。
陈述性知识可在独学后,可仅通过亮考帮式讨论加强记忆与理解
程序性知识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讲解自己做的过程与结果后进行亮考帮
元认知知识则可在学生阐述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计划以及是如何辨析的后进行亮考帮
69. 48
4.1 理解讨论教学
(2)对分课堂亮考帮式讨论概述
对分课堂所倡导的讨论方式简称为“亮考帮”,通过简单的三个步骤,实现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亮闪闪
考考你
帮帮我
亮闪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考考你: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提出 ,并在同伴回答后给予反馈解释。
帮帮我: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困难。
对于教师布置的讨论思考题,学生想到哪儿说哪儿式的自由讨论既不聚焦,又浪费时间
模式化的讨论有助于明确主题、促进思考、提高效率
48
70. 49
4.1 理解讨论教学
(2)对分课堂亮考帮式讨论概述
不同类型的知识,亮考帮的深度不同,其组织与实施亦略有差异。
亮闪闪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
事实与概念 规则与原理 策略与动力
说明自己是如何与自己的已有 呈现做出来的过程与结果,并 将自己从不会到学会的变化以
认知建立了什么样的连接
谈完成任务后的收获
及心路旅程
提问本组其他同学对事实和概 提问程序或步骤如何执行,一 提问本组其他同学准备如何改
考考你
念的记忆,一般为封闭性问题 般为开放性问题
进,一般为开放性问题
(选择题或判断题)
帮帮我
寻求记住或者理解有什么诀窍 求助自己执行不下去卡住的地 我应该抱着什么心态去更好的
的帮助
方的解决技巧或者失误的矫正 完成
知识与技能并非能绝对理想化的分割成不同类型的单一知识点,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整体,例如程序性知识往往会包含定义、概念(例如每
个步骤的名称)等,亮考帮到底要进行到什么程度,需视具体情况依据学习目标而定。
71. 50
4.1 理解讨论教学
(3)学生讨论和内化独学环节的衔接
在一个班级里刚开始进行对分课堂实践时,需要教师在布置内化独学任务时:
快速为学生展示亮考帮问题的样例;
快速为学生示范小组讨论的流程。
以便于学生能尽快熟悉对分课堂的讨论模式。
在独学内化环节结束后,如学生掌握程度能够达到80%时,教师可按不同的对分模式衔接
学生讨论环节,如下表所示:
模式
衔接要点
当堂对分 在当堂独立思考环节结束后再强调一遍小组讨论流程
隔堂对分 讨论开始前可就学生所做作业进行全班反馈后再强调一遍小组讨论流程
72. 51
4.1 理解讨论教学
(2)学生讨论和内化独学环节的衔接
隔堂对分独学内化环节和当堂对分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采用两极定性评价的方式给予形成性评价。
90%
8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10%
10%
0%
优秀
达标
待改进
找两极,分三类:用作业的成功标准找到优秀的10%和后进的10%,处于优秀和后进之间的第三类则自动出现。对教师来
说极具便利性;抓两极代表着可对中间的作业不予评价,体现出无为而治、学生自我进行评价的中国智慧。
参考:艾冬生,张学新.两极定性评价: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新探索[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3,8(01):13-19.
51
73. 52
根据两极定性评价结果进行全班反馈
全班反馈
Whole Class Feedback
下一步计划
优秀亮点
下一步计划
共性错误
指导练习
重新学习
参考:许娣,李笃峰. 全班反馈:一种轻量级形成性评价教学活动(附工具) [EB/OL]. https://mp.weixin.qq.com/s/S17M1s_C8-TjdAORfi0Skw.
范例参考
74. 53
4.2 学生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1)学习小组的组建
推荐:按成绩ABBC异质分为长期小组
长期
小组
持续
一学期
不变
短期
小组
持续
一个
或几个单
元
极
临时
小组
每次课
都变
简便:相邻座位的2-4名同学组建本节课临时小组
同质
分组 异质
分组 自愿
分组
所有成员
具有相似
特征,
例如喜欢
某个明星,
一般不做
按成绩同
质分组 成员具有
不同特征
例如按学
习成绩
ABBC方
式分组 学生自己
完成分组
过程。老
师需告诉
学生分几
组每组多
少人基本
信息
相邻
分组
相邻就坐
的几名学
生自然而
然的组成
一个小组,
一般2-4
人为宜
小组的组建应视教师特质、学情、教室座位等具体情况而定。
随机
分组
利用分组
软件/程
序等进行
分组
75. 54
4.2 学生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1)学习小组的组建
小组公共事务角色分配——以4人小组为例
计时员 记录员 监督员 宣传员
个人时间使用提醒
小组剩余时间提醒 记录重要内容要点
大学生可用手机记 负责小组考勤
监督是否认真学习 负责小组作品美化
及拉票等气氛活动
发言人可轮流担任,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有在全班进行小组亮考帮展示的机会
76. 55
4.2 学生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2)讨论规则
教师应在精讲留白结束时公布独学任务,并明确说明应准备好讨论所需亮考帮问题等基本规则。
并在讨论开始前再次公布如下规则:
时间
把握 先后
次序 观点
记录 发言
代表
本次讨论多长时间
每位成员允许使用的时
间是多久 小组内从哪位成员开始
发言、是每个人说到考
考你时就回答,还是等
所有人说完后再集中回
答考考你、帮帮我 谁负责如何记录大家的
观点,最终形成小组亮
考帮 本次由谁负责代表小组
展示本组的亮考帮
轮流展示的规则是什么
77. 56
4.2 学生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3)讨论活动的实施
对分课堂的讨论虽是一个独立环节,但想实现有效、高效实则要从精讲留白环节就埋下伏笔。
教师
公布规则
学生
独立思考
学生
进行讨论
形成
小组成果
展示
小组亮考帮
师生
对话交流
教师观察与引导
讨论的准备从
精讲留白结束前公布规则开始
学生在独学内化环节完成准备
教师放权给学生
学生按照规则进行讨论
教师巡视每个小组进度
讨论实际结束于
师生对话环节
78. 57
4.3 亮考帮与其他课堂活动的深度融合
(1)事先说明
亮考帮是最先随对分课堂新教学模式出现的一种符合学习科学的学生讨论方式,能够有效降
低外部认知负荷,并优化内部认知负荷。
亮考帮式讨论足以应对绝大多数情形,可获得良好的讨论效果。
如果您做教改的经验非常丰富,也可尝试在亮考帮环节融入包括但不限于本文档所述的其他
课堂活动,以获得更佳效果。
参考:崔佳. 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设计新思维[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79. 58
4.3 亮考帮与其他课堂活动的深度融合
(2)亮考帮活动中融入一分钟写作
一分钟写作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活动,一分钟是指时间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分钟
写作、三分钟写作、五分钟写作等不同版本活动。除了语文课上可以写作文之外,亦被其他课
程广泛应用,在大学甚至有所谓的一分钟论文等课堂活动,效果很不错。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对于学习目标为记忆、理解的陈述性知识为主的讨论,为提
高学习效能,可通过一分钟写作,进行便签对话、无声讨论、交互评论等衍生方式的“讨论”。
(1)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将亮考帮问题写在纸上(即时贴等便签效果更佳);
(2)在小组内交换便签,例如,交给自己组内右边的人;
(3)拿到同学的亮考帮便签后,可回答考考你的问题并对帮帮我问题在纸面给与解答;
(4)继续交给下一位,直至回到作者本人手里。
参考:崔佳. 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设计新思维[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80. 59
4.3 亮考帮与其他课堂活动的深度融合
(3)亮考帮活动中融入轮流说
轮流说 (Taking Turns/Circle of Voices/Circle Discussion) 也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活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思
考后,在小组内以某个同学为起点,以轮流的方式,每位同学均发言。
亮考帮活动中融入轮流说,是指在当堂对分模式下,独学内化和亮考帮式讨论之间插入一个
轮流说活动,轮流说通过独学内化后,自己对思考题所理解的答案。
独学内化
任务
轮流说
思考题
亮考帮式
讨论
参考:
[1]Joshua Rosenthal. Taking Turns in Conversations Social Skill - Positive Example [EB/O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1dl3n5U_U.
[2]Brookfield S D, Preskill S. The Discussion Book[M]. Jossey-Bass, 2016.
81. 60
4.3 亮考帮与其他课堂活动的深度融合
(4)亮考帮活动中融入思考-结对-分享
思考-结对-分享 (Think-Pair-Share) 亦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课堂活动 。学生先不分组,老师抛出
一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过后,相邻的两名学生组建成一个2人组,交换意见达成一致后,相
邻的两个2人组的成员组成一个新的四人组,交换意见达成一致后可继续相邻的两个4人组再组
建8人组,也可适时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分享。
当堂对分的亮考帮活动中融入思考-结对-分享,与融入轮流说活动方式类似。
独学内化
任务
思考结对
分享
再次独立
思考
参考: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 of Kent State Universityning. Think, Pair, Share[EB/OL]. https://www.kent.edu/ctl/think-pair-share.
亮考帮式
讨论
82. 61
4.4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对学生讨论环节的辅助
语音转文字
发言内容整理
要点发言提炼
疑问深挖
拓展阅读
83. 62
4.4 学生讨论避坑指南
不太有效的情形 效果改进提升策略
一位同学说的太多,压缩了其他同学的
表达时间。 规定每位同学可以使用的时间,由计时员计时,并给予时
间到的提醒。
2 小组讨论时间不够用。 适当延长讨论时间。老师首次在进行某个教学内容的对分
课堂时,可先在一个班进行讨论时长的实验,后根据实际
情况临时调整。
3 学生在亮闪闪环节表达的内容比较浅,
都是课本/教材上的内容。 可要求学生使用PREP、SCQA等模式准备亮闪闪(见本手
册第二部分23-24页)
4 学生考考你出的题有失误,小组内的同
学也无法识别,导致将错就错。 教师事后进行审查,确保无误并重新整理后当做练习题。
学生提不出帮帮我问题。 检查学生在精讲留白和独学内化环节是否学会。如果存在
没学会的情况,则需再次为学生搭建支架进行矫正学习
(例如提供样例,进行示范等)
1
5
84. 63
|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第二部分:进阶提高
05/
玩转师生对话的核心关键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85. 64
师生对话这种教学形态源远流长,孔子的 “启发式教学”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思想,以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教学,均强调通
过师生对话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可见,对话教学伴随着教育而出现并不断发展,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86. 65
对分课堂的对话至少应包括四种类型
生生对话
师生
对话
生本
对话
师生本对话
在听评课/公开课/说课/赛教等教发活动中,还可能会有“师师对话”等类型。
参考:孙志明. 对话式研训:教研转型新走向[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
87. 66
对分课堂对话环节的基本流程
展示
过程与结果
小组亮闪闪
对话
小组考考你
小组帮帮我
强化
自由提问
学习小结
对话环节的核心是教师答疑:解决小组帮帮我等共性疑惑问题。
学生所提问题优先由其他小组学生解答。如学生无法回答、不完整或有失误时教师介入。
教师可考虑回答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可安排课后单独辅导。
参考:
[1]虎岩.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四元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要点[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1):63-65.
[2]朱花,吴彩斌,帅词俊,等.对分课堂模式下大学生共情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工程伦理”课程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3,44(06):68-73.
88. 67
5.1 师生对话的本质与形式
(1)师生对话的本质是学习强化
理想状态下,经过讲授、独学、讨论三个环节后,学生理应已能
够实现大部分学习目标,但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环境等影响
并不能全部实现,此时需要进行学习强化:
(1)长时记忆中存储的是图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存储量很
大。
(2)长时记忆还可继续进行分区,分为短期知识储存区和长期
知识储存区。前者更容易遗忘,后者与其他信息的编码更强故更不
容易遗忘。
(3)学习强化需要通过提问与对话实现再次将信息提取到工作
记忆中,对知识再次进行加工、编码。
【注】关于长时记忆中存储量是无穷大这一说法存在争议,最新研
究表明人穷其一生学习形成的知识存储可能只有4Gb。
参考:
[1]图片来源:https://www.olicav.com/
[2]Robertson B. Power Up Your Questioning[M]. Hachette Learning, 2025.
[3]Zheng J, Meister M. The unbearable slowness of being: Why do we live at 10 bits/s?[J]. Neuron, 2025, 113(2):192-204 .
Illustration by Oliver Caviglioli
89. 68
5.1 师生对话的本质与形式
(2)师生对话与亮考帮环节的衔接
对话环节最基本操作是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精炼展示本组对讨论问题的回答以及本组亮闪闪、出本组的代表性题目
考全班同学并向回答者给给予馈,并阐述本组的帮帮我问题,向全班同学提问,由知道的同学给予解答,必要时由教师进行补充或矫
正。相当于讨论涉及范围的爆发式增大以获得强化的效果。
讨论:发生在小组内
亮闪闪
考考你
对话: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
帮帮我
亮闪闪
考考你
帮帮我
班级规模小,2至4人小组组数少的情况下,可允许每个小组都分享。
如班级规模大,可视情况抽查部分小组进行亮考帮展示外加自由提问等环节。
90. 69
5.1 师生对话的本质与形式
(2)师生对话与亮考帮环节的衔接
用对话促进讨论
担心学生讨论环节聊天或者不认真听别的同学说,可使用“冷不丁提问法” (Cold-Calling,
亦翻译为“冷不防提问”) ,即每个小组事先不指定本次讨论的形象发言人,由教师冷不丁点名某
些同学代表本小组。如此,每位同学都肩负着倾听他人意见及代表小组发言的重任。
用讨论再次强化
理想状态下通过对话,学生所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为了效果更好,可视情况再次安排
一次“再说一遍会更好” (Say It Again, Better) 的快速亮考帮式讨论活动,通过再次编码和提
取,力争能实现更有力的强化。
本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参考:
[1]Doug Lemov著, 丁浩等译. 像冠军一样教学[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2]Tom Sherrington. Cold Calling: The #1 strategy for inclusive classrooms – remote and in person. [EB/OL]. https://teacherhead.com/2021/02/07/cold-calling-the-1-strategy-for-inclusive-classrooms-remote-and-in-person/.
[3]Tom Sherrington,Sara Stafford. Say It Again, BetterEB/OL]. https://my.chartered.college/research-hub/say-it-again-better-setting-high-expectations-by-asking-students-to-re-frame-their-initial-answers/.
[4]Doug Lemov著, 丁浩等译. 像冠军一样教学[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
91. 70
5.2 师生对话的操作
(1)倾听的技巧
小组展示完亮考帮问题后,可进入自由提问环节由学生举手提问。此时,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
而非着急回答,以便于给学生进行反馈(未必反馈必须是教师提供,只有无学生能回答或者只能
答对部分时,教师才给予进一步反馈)。倾听时可参考SOFTEN倾听技巧。
S mile
微笑
O pen F orward T ouch
Posture Lean
开放姿态 身体前倾
适度接触
E YES N od
眼神交流 点头
适用于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引导;在对话环节学生展示本组亮考帮时同样适用。
参考:Janette Ghedotte . Want a SIMPLE Way to Increase Success and Get Others to Say YES More Often?[EB/OL].https://accuratebodylanguage.wordpress.com/tag/s-o-f-t-e-n-acronym/.
92. 71
5.2 师生对话的操作
(2)反馈的技巧
对话环节的反馈主要有解答疑问和学习成效总结两部分构成:
聚焦共性问题
学生优先回答
另示范个例子
及时进行答问
即刻进行练习
存在共性问题则代表没完全学会。
教师需要及时进行矫正学习,指导学生立即强化记忆理解,并通过练习掌握技能。
93. 72
5.2 师生对话的操作
(2)反馈的技巧
有效学习总结是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不是老师再呈现一遍刚刚学过的这个内容的关键点和关系,而
是需要学生在反馈时对知识再次进行编码和整理。
在讨论和对话环节,学生可以边参与边完成“窗口式笔记”或“康奈尔笔记”,以笔记的方式进行自我反馈。
教师可使用下方约翰·哈蒂 (John Hattie) 与海伦·蒂姆博蕾 ( Helen Timperley ) 的反馈模型进行反馈。
目标
(Where am I going?)
再次强调本阶段学习意图
与成功标准
进展
(How am I going?)
分析当前表现的学业水平
与目标的差距
参考:Hattie J, Timperley H. The Power of Feedback[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77(1):81-112.
下一步
(Where to next?)
提供进一步改进路径
与策略
94. 73
5.3 师生对话与数智技术的融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为对话环节提供的辅助与讨论环节相同。
对话(或讨论+对话)环节可使用下列工具,支持学生对所学进行强化(点击网址可用浏览器打开链接)。
Padlet
在平台讨论区中
使用纸条范
收集与展示自由提问
收集与展示自由提问
设置问卷等
使用量规进行互评
https://www.duifene.com/ https://www.ketang.cool/
使用帖子
收集与展示自由提问
https://padlet.com/
教师应首选所在学校统一部署要求师生使用的教学平台,上述三种可协同配合用。
无论是面授、线上或是混合式教学均可使用。
95. 74
5.4 师生对话环节避坑指南
不太有效的情形
效果改进提升策略
1 共性问题少而个性问题多。 检查学生学习当前知识所必须的先备知识是否充足,如不
充足则需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源或学习路径。
检查精讲留白环节讲授是否清晰,是否只有信息呈现而没
有答问及练习。
2 对话成了单纯老师回答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回答的很少。 教师应制定相应的评价规则,与学生就对话环节学生优先
回答达成一致,可给正确解决别人问题的学生相应的课堂
成绩加分。
3 只有口头对话,只动口不动手。 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参与对话,边动手进行纸面知识整理,
例如就对话提及的问题完成概念图、思维导图、窗口式笔
记、康奈尔笔记等,并注意无论是口头对话还是纸面总结
均应使用当前所学知识的专业术语,实现师生本对话。
4 产生提问霸权者,个别学生问题不断随
着时间流逝其他小组/同学机会减少。 如是个性问题可在课后单独辅导,如是共性问题教师可适
时打断,请其他小组/学生提。对话前应建立和公布规则。
96. 75
|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第二部分:进阶提高
06/
对分课堂与教学比赛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97. 76
6.1 对分+教学比赛概述
对分课堂与广大教师见面10年以来,不少老师使用对分课堂参加不同类型的教学竞赛而获奖。
亦有整体推进对分课堂的学校在本校举办相关专项比赛或教学技能练兵活动。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对分课堂的又一特色。
各种比赛要求各不相同,一般要求提交如下表所示的参赛资料、及参加相应的现场赛活动。
类别 参赛资料
现场赛活动
代表赛事(以高校为例)
教学设计类 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大纲/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日历等 说课/展示报告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
教学技能类 大纲/教案等教学设计资料 讲课 思政大练兵
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全能类 大纲/大赛制定的文本例如教学创新报告及教学设计资
料等 说课+讲课 教学创新大赛
作品类 例如课件、微课等作品比赛 作品 微课设计大赛
课件大赛
无论拟使用何种教学模式参加何种教学比赛,参赛教师应首先仔细研究比赛文件与评分标准。
看清要求、做好计划后再准备参赛资料、演练说课或讲课。
98. 77
6.2 参赛资料的准备
参赛资料不应是各种教学模式等新名词的大杂烩,而应该清晰地展示具有差异化亮点的做法。
也应用切实有效的用证据证明效果。
准备参赛资料时可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流程
结构化 四元模式
相融合 创新性技
术整合
人脑加工所获取信息时
会自动区块化处理 成功往往是多个因素
共同促成的 数智技术已成为当今
不可或缺的部分
说清做法,勿让评委脑补
可使用表格、图示等方式
阐述对分课堂四个流程
参赛者具体如何实施 展示全景,勿让评委生疑
应呈现全景而不是
单说对分的每个步骤的
效果,然后将其相加 拥抱未来,勿要觉得落伍
应在教学中合理将信息化、
智能化工具和教与学深度
融合,提质增效
对分课堂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且开放包容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与其他能够融合起效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实践、发表研究成果或参赛
参考:李笃峰. 对分+BOPPPS,让在线教学更有深度[EB/OL]. https://mp.weixin.qq.com/s/B3Jmj9Ni2LYP8Dta7DufQw.
99. 78
6.3 说课或讲课过程中的技巧
说课或讲课环节是现场将比赛资料上的精华短时间内向评委呈现的过程。
参赛教师可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逻辑清晰 证据充分 差异创新
是把材料上的亮点
让评委看到和感受到
而不是呈现所有细节。
可参考精讲留白的
五种模式 除了各种数据
平时上课积攒的各种素材
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比赛的
证据。例如亮考帮讨论时
拍的视频等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同时也要体现所做与传统
做法不同带来的成效
以及做法能够推广
对分课堂是一种充满中国智慧且开放包容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与其他能够融合起效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实践、发表研究成果或参赛
参考:李笃峰. 对分+BOPPPS,让在线教学更有深度[EB/OL]. https://mp.weixin.qq.com/s/B3Jmj9Ni2LYP8Dta7DufQw.
100. 79
|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第二部分:进阶提高
07/ 小结
本页背景插图由AI生成,有修改。
101. 80
7.1教学的本质是全场景对话
对分课堂每个环节的本质都是“对话“,四元教学协同实现了师生本对话。
教师所知
形
成
教
学
改
进
学生所知
刺激生成/形成
教师沟通循环 同伴沟通循环
精讲留白 学生讨论
促进“调节” 行为发生
调
节
精讲留白
独
学
内
化
形
成
刺激生成/形成
教师实践/示范循环
促进“调节” 行为发生
刺激生成/形成
调
节
学生讨论
形
成
促进“调节” 行为发生
学
习
改
进
同伴示范循环
对话强化
教师所行
同伴所知
促进“调节” 行为发生
对话强化
学生所行
参考:Diana Laurillard著, 金琦钦等译. 教学是一门设计科学:构建学习与技术的教学范式[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9.
刺激生成/形成
同伴所行
调
节
102. 81
7.2应充分考虑教-学-评一致性
布卢姆/马扎诺
/三维目标
/核心素养
目标
要想成功教改
不应只顾PADD四个流程怎么搞
应在确保目标-内容与活动-评价相一致的前提下
注重PADD四个流程顺畅进行
对齐
形成性
/终结性
以及反馈
评价
内容与活动
活动 PADD
103. 82
对分课堂 学对分 四元读书 本手册作者李笃峰
微信公众号
官方信息发布 公益在线学习平台
资源丰富 以对分课堂模式
开展的公益教师读书分享社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玩转教学创新
104. 后记
83
1.缘起:AI吹的牛要靠人实现
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的大火大热再次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向高潮,成了这个春天世人关注的焦点。它的推理过程当时确实震撼到了
我,但细看生成结果,框架很美,细节较粗,而且还容易虚构一些信息(特别是在提示词不完美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
后和多名爱好对分的老师进行交流时,看到AI甚至虚构出了某不存在的教师编写了一份《对分课堂实操指南》。我当时误以为真,就咨询张
学新教授:咱们对分课堂目前有没有这个指南,有的话从哪里可以查看学习。但得到了还没有的反馈。那一刻我在想,我是2015年10月在北京理
工大学的第二届CHED年会上了解到对分课堂的,今年恰好是对分和广大教师见面十周年之际,我也是对分理事会的一员,也是对分课堂认证导
师,那就应该把AI吹的对分的牛给大伙儿实现了,刚好也是个再次深度学习对分课堂以及相关实证支撑的好机会。我把想法向张学新教授报告后,
张教授给予了肯定。
2.十年:才刚刚是个开始
对分课堂从诞生10年来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从2015年刚开始时的P-A-D迭代到现在的P-A-D-D四元教学;再到张老师带领一众先锋教师
出版了书籍,还是系列的;再到有了对分易,2020年春天起也成了不少老师在线课堂的主流模式。对分课堂从大学到中小学,再到走出国门,甚
至是特殊教育,都有对分为提升质量而做出的贡献。教学研究也硕果累累,10年来也从无到有,仅论文,全国实践对分的老师们就发表近5000篇,
在编辑本文档时,我逐一学习了老师们发表的这些论文。
任何一种优秀教学模式都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坚信未来对分也一定会驾驭AI等数智技术,不断有新实践和新研究成果与大家见面,相信不
久的将来也一定会走进企业培训等课堂。
本手册在编写期间得到了对分课堂创始人、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手册由全国对分课堂教学创新共同体理事会首届理事、
首批对分课堂高级认证导师、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分培训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司莉教授进行了统稿,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3.崛起:中国智慧定会大放异彩
当下,放眼世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只会越来越高。在推行教学改革时,大家听到的、看
到的、用到的基本也都是西方国家的理论及模式。而对分课堂是当下屈指可数的本土原创教学改革的突出代表,是经教学研究实证有效的教学模
式之一,能够帮助学校和老师低成本地进行教改实践并取得卓越的成效。有对分这样好的教学模式加持,我坚信和教育一定会和其他领域一样,
中国智慧定会大放异彩。但这个过程一定是需要每位教师一起努力方能实现。对分课堂是一种价值和证据融合的教学模式,期待阅读本文档的每
一位老师都能参与其中。一起加油努力吧,中国教师!
李笃峰
2025年5月24日于武汉
105. 84
跋记
向读者致敬
五月底,李笃峰老师给我介绍了他在编写《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的情况,把书稿发给张学新老师和我,说“拜托斧正”。李老师说
自今年2月份以来,近三个月用业余时间编辑了一份对分手册,基本上就是每天一页PPT的速度,过程中把4600多篇对分成果——从最早张老师发的
那一篇开始全部学习完了,还学习了支撑对分的实证研究的书籍和资料。
虽然只是浏览,也能够感受到李老师为手册付出了很多辛劳,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操指引,厚厚一大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不禁心生敬意。
但是,我很关注手册的阅读对象,将会是初学初用对分的老师?还是已经实践对分一段时间需要进阶的老师?若是初学者,似乎内容较多;若是
进阶者,问题的针对性可以更强。为此,特与张学新老师进行了交流,并给李老师做了一些反馈。
十天之后,李老师又“迭代了一稿”,恳请张老师和我提出修改意见,说收到意见后将“再次迭代”。打开书稿,异常兴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不由得在心中给李老师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书稿面貌大为改观,对象感大大增强,不仅全部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面向新手,第二部分面向有经验的老师,
而且,PPT排版的风格,更加简明易读。顿觉接受李老师的“拜托”,是接受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算对分推广的“老兵”,张老师又嘱咐我“好好
把关”,于是,带着这份感动、责任和崇敬之心,翻开了手册……但同时,我知道,热爱学习的我,还不能太沉浸于“学习”之中,还需要去完成李老
师“提些意见”的任务、完成张老师“把关”的重托。这样的机缘,于我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于是,诚惶诚恐,逐页逐行、逐字逐句,以读者心态,全文学习。因为任务在身,与日常自我比较随意的阅读学习不同,我一边学习、提炼有益观
点、记录校对信息,一边思考着:
——希望谁来看这份手册?
——读者会以什么样的形式翻看这份手册?
——翻看这份手册会有怎样的收获?
——手册如何能更全面、准确表达对分的核心思想?
……
106. 85
我为什么要强调“读者心态”?写作与教学一样,要有对象感。写作,提笔之时,就要心里有读者,就象教学,必须心里有学生一样。对分课堂
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课堂教学要实现教与学的平等交流。教学,教是形式,学才是目的。对分课堂与传统教学一个重
要区别,不在于将课堂时间分一半给学生学习的形式,而在于“教师把课堂的统配权部分让渡给学生”,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平衡”。
这样,习惯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独演”或“主演”的老师们,将要面临的挑战,并不是或者并不只是分出一半时间给学生后不得不精简、压缩教
学内容、设计独立学习任务、组织讨论对话等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约束自己”、“让渡精彩给学生”的心。变“自己精彩”为“学生
精彩”,这对于从传统课堂中走出来的老师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充分表述并不容易,需要读者参考手册,在未来的对分实践中慢慢去品味。下面是我本人关于对分教学实践的体会:
1. 对分是教与学的分责和均衡。教师要意识到,教与学是两个动作,一个过程,时间分配只是形式,目的在于通过时间分配实现教与学的平衡。
2. 对分是教与学的平等交流,师生以及生生在交流碰撞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双向奔赴。
3. 对分课堂的教与学的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个别或部分活跃学生。
这些理念的实操落地,才是对分课堂作为解决中国教育积诟的“中国智慧”,才是对分课堂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珍贵之处。否则,对分就有可能成
为“有其形而无其神”的最大的水课(此表达是借用一位深入实践对分课堂的教师的话)。这是我想给所有读者的“温馨提示”。
手册对于对分操作的表达,高度凝练,直观显化,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读者迅速理解对分的内涵和操作技巧。这将会大大有助于对分课
堂的推广。
这篇跋记题目用《向读者致敬》,有三重含义:
首先,是向手册的作者李笃峰老师致敬。李笃峰老师为编写手册,逐篇阅读了4600余篇对分论文,令人钦佩。由此看,他首先也是位读者,向他
对对分课堂的热爱以及致力于对分推广的精神致敬!
其次,是向广大对分课堂教学成果的作者致敬。对分课堂推广十年来,全国数以万计的广大高校、中小学教师不仅实践着对分,还有无数教师在
实践过程中对对分进行着总结和升华,李老师提到的知网查到的4600余篇论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对分课堂教学科研项目以及未能发表的
成果……他们的实践和总结,丰富着对分的思想、推动了对分的推普及推广,在此,向他们致敬!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向这本手册的读者致敬!能够接触到手册的,一定是“有愿望做好课堂教学的老师”。无论是因学习手册开启对分之旅,
还是因为研读手册提升对分课堂教学水平的老师们,为了您这份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在此,向您致敬!
司莉
2025年7月8日于郑州
注:司莉老师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共同体首届理事会理
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分课堂培训师、全国首批对分课堂高级认证导师。
107. 86
CC BY-NC-ND 3.0 CN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授权许可声明
1. “对分课堂”一词由张学新于2014年首次提出。
2. 《易学即用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由李笃峰编著并制作成电子文档,供所有教育工作者免费阅读。
3.作者已尽最大可能对所参考或引用的除本文档外的作品在相应页面进行了标注。但如有任何遗漏,请联系作者,将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
4.本文档及由本文档转存的图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对分课堂(微信号:duifenketang)”、“玩转教学创新(微信号Dever-Lee)” 订
阅号首发。编辑者声明:任何学习、研究或使用对分课堂的学校、教育研究机构(部门)教师发展/培训机构(部门)或个人可在遵守知识
共享许可协议“署名-非商业使用-禁止演绎 (BY-NC-ND) (3.0中国大陆)条款”的前提下对本电子文档进行复制与传播,例如通过网站
或微信公众平台再次发布、当作学习资料供下载、学校以邮件方式提供给本校教师或上传于本校教师培训的学习平台等(任何纸质方式的
复制与传播除外)。该协议文本详见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3.0/cn/legalcode。
5.本手册作者许可对分课堂教育创新共同体理事会理事、对分课堂认证导师(含认证导师与高级认证导师)在进行各种教师培训、教学辅
导、教学咨询等教师发展活动,或对分课堂认证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时,可以电子版方式选取本手册电子文档部分内容使用。其他组织与
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对本文档电子版的复制与传播应包括本页在内的所有全部内容,并不得有任何方式的修改,不得在微信公众号、网页等
同一显示页面增加其他非本手册内容的元素。任何传播者非经本手册作者授权不得设置付费后才能阅读本文档、或观看广告、点击链接,
关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后才能阅读本文档。
6.如学校或学校下设的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部门以及任何教师/教学培训机构或组织需定制本手册,例如带学校名称或Logo的专属电子版、
或需进行纸质印刷等情形,请与作者联系,学校可免费获得授权书及授权版本。联系人:李笃峰,电子邮件:lidufeng@duaiedu.cn。但本
手册作者保留不予授权的权利。
7.本手册作者保留依相关法律对本手册电子文档及所创作的其他相关衍生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的权利。
86
108. 易学即用
对分课堂实操参考手册
感谢阅读
讲授 独学 讨论 对话
Presentation Assimilation Discussion Dialogue
PADD Class——中国本土原创的新型教学模式
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共同体 公益发布
李笃峰 编著
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