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Hook上瘾模型
Hook模型(又称“上瘾模型”)由行为设计学家Nir Eyal提出,旨在解释为何某些产品能让人形成习惯甚至“上瘾”。该模型通过四个循环阶段——触发(Trigger)→ 行动(Action)→ 奖励(Reward)→ 投入(Investment),帮助产品设计者引导用户重复使用,最终形成依赖。以下是详细解析:
1. 触发(Trigger)
-
外部触发:通过明确的提示引导用户行动。
- 例子:App推送通知、广告邮件、社交媒体红点提醒。
-
内部触发:通过情感或需求与用户建立心理关联。
- 例子:无聊时刷抖音(消遣需求),孤独时打开微信(社交需求)。
核心作用:将用户需求与产品解决方案绑定,让产品成为用户解决某种问题的“默认选项”。
2. 行动(Action)
用户为获得预期奖励而执行简单操作,需满足福格行为模型(B=MAT):
- 动机(Motivation):用户有需求(如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 能力(Ability):操作足够简单(如一键下单、滑动观看)。
- 触发(Trigger):外部或内部提示。
设计关键:降低用户行动门槛(如减少注册步骤、优化加载速度)。
3. 多变的奖励(Variable Reward)
通过不确定的奖励刺激用户多巴胺分泌,增强行为重复性。分为三类:
- 社交奖励:点赞、评论(如朋友圈互动)。
- 猎物奖励:随机性内容(如短视频滑动、抽盲盒)。
- 自我奖励: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如游戏升级、学习App打卡)。
关键点:奖励需具有不可预测性,避免用户产生“适应效应”。
4. 投入(Investment)
用户为产品投入时间、金钱或数据后,会因沉没成本效应和个性化预期更倾向于再次使用:
- 沉没成本:用户积累的内容(如微信聊天记录)、虚拟资产(如游戏皮肤)使其不愿离开。
- 个性化:算法根据用户行为优化体验(如Netflix推荐片单)。
目标:让用户投入为下一次触发埋下伏笔,形成循环。
经典案例
- 抖音/TikTok:触发(推送通知)→ 行动(上下滑动)→ 奖励(随机有趣视频)→ 投入(算法学习偏好)。
- 微信朋友圈:触发(红点提醒)→ 行动(发布动态)→ 奖励(点赞评论)→ 投入(社交关系沉淀)。
争议与反思
- 伦理问题:过度依赖模型可能导致用户沉迷(如游戏、社交媒体成瘾)。
- 适用性:并非所有产品都需“上瘾”(如工具类App应优先解决效率问题)。
- 用户自主权:Nir Eyal在后续著作《Indistractable》中强调,设计者需平衡商业目标与用户福祉。
从上瘾模型,分析为什么网易云音乐年度歌单会刷屏朋友圈?
网易云昨天推出了2020年年度歌单,瞬间朋友圈被朋友们的年度歌单刷屏了。大家自发的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年度歌单和分享视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本文从“上瘾”模型来分析“网易云音乐”这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产品,以及试图了解它背后的产品逻辑。
从hooked激励模型,分析“麻将”为什么让我上瘾?
“麻将”为什么这么火?用户到底是怎么上瘾的?作为产品和运营同学,有哪些是我可以借鉴学习的?
产品长留增长必备技:用户使用习惯
什么是用户习惯?其实就是重复一种行为多次后产生的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用户针对产品的使用习惯。行为模型能有效帮助用户留存,是运营人必须知道的运营手段。
行为设计学的厚黑套路. 取其于无形的魔法
取其于无形的魔法
浅谈电商养成类游戏选型策略
7Fresh适合做一个什么样的养成游戏?作为一个游戏小白,我在项目前期进行了游戏选型相关预研,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 «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