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创业公司招人如何少踩坑

李蓉蓉 腾讯咨询
2024年04月25日 03:51
图片

创业公司在招人上踩的坑并不一定比在业务上踩的坑少,而且可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有时招人上踩的大坑关乎公司“生死存亡” - 并非危言耸听,创业公司通常处于新兴赛道,打开和占领市场的窗口期就那么一段时间,一些关键岗位人缺位或者不对,导致业务发展错过了窗口期,不能进入或者保持在行业第一梯队,就可能很难拿到优质的客户和资源,错过下一场的入场券。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在招人上,踩过或者见过的坑有哪些呢?


“抱有对神秘力量的幻想” 

过于迷信经历或方法论

“在xx做过流程和项目管理到我们这里一定小菜一碟”“在xxx带过销售队伍建过销售体系,到我们这里一定游刃有余”“这个候选人xxx方法论讲得真的很不错,可以把这套方法论和工具带过来应用”......仅基于职位title、相关经历或者对方法论熟悉,做出决策是不够的。常见的坑包括:

1.忽视对候选人创业精神的考察

对于创业公司核心岗位来说,没有创业热情和自驱力,是很难持久的。

图片

TIPS:如何考察自驱力?

  • 询问1-2个过去职业变动原因,了解每次职业选择背后的驱动力。

  • 询问在过去的1-2年中主动迎难而上/突破自我舒适区的事情,当时是什么背景,挑战主要在哪里?

透过回答,寻找重复的模式“pattern”,以更深入了解候选人特质和动力。


2.把执行能力等同于体系建设能力

熟悉方法论和执行能力并不等同于体系建设能力,很难照搬成熟公司的体系在创业公司落地。

图片

TIPS:如何考察体系建设能力?

  • 从经历上看,是否在业务与组织快速发展期0-1、1-10等阶段负责过创新业务;或者候选人是否有跨领域/跨行业经验,“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理解底层逻辑和看本质的能力比较强且可迁移。

  • 运用STAR面试法(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提问过去发生的具体案例以及背景,请候选人详细阐述所面临的挑战、需完成的任务目标、采取的具体行动以及成果与复盘,通过深入回顾关键事件判断人选是否具备体系建设思维。


3.认为候选人能力是降维打击,候选人入职后,创始人在新旧能力衔接和团队融合上不太花时间

高阶候选人入职后,创始人仍然需要花时间“扶上马送一程”,确保新入职高管对公司业务和组织的理解到位和与团队的融合。


“冲动决策” 

受外部/主观因素干扰


“这个岗位太着急需要人干活了,这个候选人看上去还凑合”

👆

在没有充分思考和比较的情况下

因为时间压力仓促做出决定


“这个候选人炙手可热,已经有两个offer了,我们要赶紧锁定!”

👆

因为竞争压力做出决策


“之前这个岗位稳定性差半年换3个人了,这个候选人看上去很踏实和稳定”

👆

过于强调对该岗位非相关因素


“之前某某就从这家公司过来,表现还不错,这个候选人也是从这家公司过来”

👆

锚定过去的经验和“错误归因”


“这个候选人跟我同学在一家公司过,他印象中这个候选人很不错”

👆

过于依赖熟人的印象

或者非专业/基于不充分信息的判断

这样的例子可以一直举下去。受外部因素干扰做出的决策成功率自然也不高。


过度使用“因人设岗”

“因人设岗”看似很美,但实际操作起来成功率并不高,常见的做法是因为看重候选人的经验/人脉/能力,就新设一个组织层级很高的岗位,但如果候选人进来后经过一段时间融入和探索,职责仍不能明确,找不到发力的抓手,与其他部门很难发生业务关联,就可能成为整个组织的一个孤岛。


完全不踩坑肯定不可能,创业过程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那怎么样才能尽可能少踩坑,降低“试错”成本呢?

笔者的反思是: 

1.首先,“知彼先知己”,不能以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先真的想清楚要解决什么业务问题或者达到什么业务目标;

2.其次,“决策有纪律”,在重要人才决策上要充分考虑和评估与业务目标匹配的能力经验和价值观要求,没有完美的候选人,但是至少是经过这些标准的评估和取舍后做的选择,而不是让外部/主观随机因素成为主导决策的因素;

3.最后,“多见人,早踩坑,从错误中学习”。要想提高人才审美,就要花时间多见人,比如针对同个职能把市面上不同层次的候选人约几个出来深入聊一遍,自然就能分辨出来哪些是优秀人才,以及什么是跟公司匹配的人才;一段时间积累下来创始人对人选能力的把握就会更准确。人才的审美是靠失败的经验堆出来的,要踩坑尽可能早踩坑 - 成功的经验未必总是可以复制,但是失败的教训一定可以汲取,每个失败的案例都付出了业务发展的代价,那么一定要复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不浪费每个踩过的坑。

具体到实际操作,笔者总结了“照镜子、画样子、入模子、铺路子”的四部曲问题清单。

四部曲问题清单

图片
图片

 NO.1 「照镜子」 

图片

1)这个岗位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与当下的战略关联是什么?

2)这个岗位未来一个季度希望的产出是什么?未来半年或者一年希望的产出是什么?与公司整体的目标如何关联?

3)这个岗位过去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是人没找对,还是岗没设对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图片

NO.2 「画样子」 

图片

4)基于以上的答案,需要候选人具备什么样的经验、能力、价值观?是否可以尽可能细化和排优先级?

5)接近这样画像的候选人最可能在哪些行业或者公司?是否可以列出一张表?

6)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者方式组合可以最有效触达这些人?猎头、协会、社群、招聘网站搜寻等?

图片

 NO.3 「入模子」 

图片

7)决策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可以细化并明确权重?

8)最终用人决策是否按照标准进行充分讨论和取舍?

图片

 NO.4 「铺路子」 

图片

9)在面试过程中,上下游相关负责人是否充分参与交流?

10)在面试和入职过程中,是否可以确定候选人入职后的sponsor/mentor以及关键的业务达成里程碑?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问题清单只是一个工具,帮助在具体决策时候能与公司的整体目标关联,避开思维盲区,尽可能做科学决策;同时这个清单也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或者至少阶段性战略目标清晰的情况下,否则这些问题也无法回答。


- END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出海美国,创业公司如何人才先行?

什么样的团队可以做到“和而不同”?


图片

图片

腾讯咨询是面向腾讯投资企业,专注于创始人成长、高管团队成长和组织成长的腾讯投后服务团队

图片

组织能力 · 目录
上一篇逆势生长新范式|23年SaaS和新消费行业组织观察下一篇破局内卷:如何打造持续能赢的敏捷组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腾讯咨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