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做少,做小,做简单

鲁加 吴鲁加
2021年11月24日 07:55

之前看过《重来 3:跳出疯狂的忙碌》,前些日子 Tony 推荐,我又认真重读。Basecamp 这两位特立独行的创业者的书,曾有一本《Getting Real》,我学产品时,从中吸收了不少观点。


又看一遍后,我总体想法有:


1. 不追求做大、上市这些事,而是把目标设定为做一家能够长期生存、有价值、有利润、有效率、员工满意度高的小公司。

2. 把时间花在思考怎么做减法,而非只是忙碌地工作。可以微调组织结构、业务、产品,公司、团队、业务、商业模式都简单了,效率能高起来,团队也能更开心。


摘抄书中的一些内容(但还是推荐你自己看一遍):


> 一切始于这个概念:你的公司是个产品。没错,你做出来的东西叫作产品(或服务),但它是经由你的公司做出来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你的公司应该是你最棒的产品。

> 如果你把公司视作产品,你就会问出不一样的问题:在这里工作的人知道怎么使用它吗?它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它的运作原理显而易见吗?它哪里最快,哪里最慢?它有漏洞吗?哪些漏洞可以快速修复,哪些需要花很长时间?公司跟软件一样,必须能用,也必须有用。它大概也会有漏洞—由于糟糕的组织设计或文化上的疏忽,公司所遭遇的挫败。

> 当你把公司当成一件产品来审视的时候,你就有了全新的视角,各种各样的改进可能会纷纷出现。当你意识到你的工作方式可以改变时,你就可以着手塑造更新、更好的东西了。


  • 公司里的各种条条框框、规则,其实都是可变的。

  • 做公司如做产品,要不断迭代,越来越简单、易用、自然,而且有利润。


> 我们不推崇忙碌,我们推崇高效。投入的精力能减少吗?要做的事情能砍掉多少?我们的清单里写的不是“哪些事情要做”,而是“哪些事情不要做”。

> 什么也不干是完全可以的。更妙的境界是,没有值得做的事情。如果你当天的工作只需3小时就能完成,那做完了就停下。不要只为了让自己保持忙碌或拥有高产的感觉,就再用5小时的工作把这一天填满。利用时间的一个妙招就是,不做不值得做的事。

> 想要完成更多事?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干点。

> 我们决定,规模要尽可能地小,持续时间要尽可能地长。我们没有不断发明新产品、承揽更多责任与义务,而是持续不断地、有意识地精简和减负——即便是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

> 世上并没有哪条自然法则规定,企业必须快速且永无止境地增长。


  • 做减法,做更少的事,但是做好,做出效果。


> 我们并不是凭空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非实时沟通就是比实时沟通效果好,这是经过好几年对聊天工具的滥用之后才发现的。我们看到了干扰是如何发生的,工作效率又是如何被降低的,于是我们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沟通方式。

> 上次你能把完全不受干扰的3个甚至4个小时留给自己和工作,是什么时候?我们曾在一个600人的大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举手作答者还不到30人。你答得出来吗?

> 我们努力创造出一种非即时回应的文化。如果一个问题并不紧急,那么3小时后再回复也无妨,没人会火烧眉毛。我们不但接受,还鼓励员工这样做:不要经常检查电子邮件、聊天工具或即时短信,给自己留出足够长的、不受打扰的时段。

> 等一等不要紧,天不会塌下来,公司也不会倒掉。它只会变成一个更加冷静、镇定,工作起来更舒服的地方。对每个人都一样。

> 涉及群聊时,我们有两条首要的经验法则:“在少数情况下实时沟通,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必”,以及“如果这件事很重要,那就慢慢来”。

> 重要的议题需要留出时间思考,也需要跟群聊中的其他话题区分开来。如果大家在群聊中讨论的某件事情显然非常重要,就不应该七零八落地一句句发消息,我们就会请大家“把它好好地写下来”。这一条要和另一条准则一起使用:“如果你需要每个人都看到它,就不要在群里说。”为这件事开辟一个永久的、可以让大家深思熟虑的讨论空间,而不是让它在5分钟后就被新信息淹没不见。

> 有许多管理人员之所以喜欢群聊,是因为他们可以快速地进出,并且同时对很多人说话,可这会导致许多员工整天心神不宁:明知自己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要做,却必须努力跟上群聊的进程。


  • 聊天工具、群聊其实对效率是很大的妨碍。

  • 放下手机,慢一些回复,往往也没事。

  • 对重要的议题,用云文档讨论,或者当面快速聊清楚。


> 在Basecamp,我们的一个应对办法是写月度简报。团队带头人把当月做完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写成简报,向全公司公开。把所有微末小事都总结成大家愿意去关心的要点。这就足以让大家都跟上节奏,但又用不着了解无关紧要的海量细节。


  • 管人的人,按月做 OKR 回顾,其他人索性抛掉周报日报这些事。

  • 每周有个跨部门的信息同步会议,提前把待讨论事项都记录在云文档里,都做预习、思考,开会时有事说事,没事几分钟快速结束。


> 固定的截止日期,可变的工作量,如此一来,权衡、妥协和折中就会参与进来,而这些都是健康、冷静的项目进程的必备要素。而当你既要敲定日期,工作量也不能变的时候,你就等着迎接焦虑、过劳和筋疲力尽吧。

> 界限即自由。切实可行的截止日期,再加上灵活可变的工作量,刚好符合这个道理。但要做到这个,你需要制订预算,摒除预估。高质量的成果会自然而然地将给定的时间段填满——如果你允许的话。


  • 尝试两周一个冲刺的 Scrum,就是“固定截止日期 + 可变工作量”的一种体现,我们正在实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鲁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