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关于深度思考的思考(二)

姚伟1701 姚伟的写字台
2022年04月01日 11:02
上篇关于“深度思考”的思考文章对“深度思考”做了一个定义,所谓的深度思考即: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这篇文章写完之后,我在工作和生活里继续去体会的时候,总觉得缺少点了什么,从理论到完全指导实践似乎还有距离。

对于读者来说,直观的感受就是:你说得不错,“批判性思维”我懂了,有帮助。“多元思维模型”我也懂了,也有帮助。

但我的工作似乎还是变化不大,怎么办?

今天这篇思考,就是对“深度思考1.0”的迭代,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产生帮助。

重新定义一下“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即:利用批判性思维去探索事物的本质,从而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维模型”已经在第一篇介绍过,这一篇重点讲“探索事物的本质”。

文章内容主要分三部分:

1、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第一性原理简介
2、第一性原理思考方法
3、第一性原理的注意事项

1

什么是探索事物的本质?

这句话里面,核心需要理解的概念是“本质”。


什么是“本质”?

亚里士多德说:“本质”是一种或者一组不变的属性,它是使一个实体或者物质成为它的根本所在。

黑格尔说:事物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我们尝试定义,“本质”即:事物(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和现象)中不变的东西。

所以探索事物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寻找事物(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和现象)中不变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事物的本质?

电影《教父》中的经典语录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图片

贝索斯和查理芒格对此也有很多类似的见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在每一种的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一句话理解即,第一性原理是某类演绎推演的原点逻辑或公理或者是不可被证伪的假设。

我们第一篇文章讲的批判性思维中的演绎法,其核心是三段论,第一性原理+三段论就构成了整个逻辑学的基础。

再形象点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5个公理就是第一性原理。他通过5个公理和三段论式的推理,构筑了整个几何世界。

以量子物理学为例的话,量子物理学中的第一性原理是从头计算,不需要任何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常量,就可以计算出分子结构和物质的性质。

与第一性原理对应的极端是经验参数,经验参数是通过大量实例得到的规律性数据,本质上就是归纳法。

第一性原理和探索事物本质有什么关系?

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平常所指的探索事物的本质,往往都是指的第一性原理。
但是在某些场景下,第一性原理不等于探索事物的本质。

比如我们说“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自由”的本质是什么,每个人对他们的理解都不一样。在这个场景下,没有绝对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探索事物本质的子集。

2


第一性原理思考方法

先厘清了概念,我们再去看怎么去应用。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封闭型问题、半封闭型问题、开放型问题。

封闭型问题即,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只需要回答Yes or No;

半封闭型问题即,我给你一个命题,你给我解决方案,方案可能有很多种;

开放型问题即,我问你一个观点,你给我回答,答案不限;

回到文章的开头,为什么我会觉得很不舒服,其实是因为我们生活中以开放型问题和封闭型问题为主,这两类问题适合深度思考1.0。

工作中则以半封闭型问题为主,深度思考1.0无法很好适用和回答。所以我会觉得理论难以很好指导实践,有割裂感。

而第一性原理思考方法,是半封闭型问题下的思考利器。

讲思考方法前先举个例子:蔡文胜抢注FM365域名

蔡文胜是上古互联网的域名买卖大佬,也是后来4399和美图的老板。

这事儿的背景是这样:

1999年的时候,联想除了硬件业务外,想探索互联网业务,买了个FM365的域名来对标新浪和网易。03年互联网泡沫,联想觉得这个业务太费钱了,当时也没有好的变现方式,于是决定放弃这个业务。

当时这个域名已经有了很大的流量,所以有至少十万人想要抢注这个域名。

但是当时很多人没有做好一个基本调研,就是不同域名服务商的域名掉落时间是不一样的。

有的域名服务商的域名是当天掉落,有的是1天后掉落,有的是10天后掉落。而FM365是70天后掉落。也就是说只有一万人左右知道这件事。

到了域名掉落当天又有一个问题,一天24小时,到底哪一个时间点掉落?

FM365的域名服务商是当时美国的一个服务商,域名掉落时间是美国中午12点,也就是中国的凌晨3点。到了3点这个时候,只有1000人左右在和蔡文胜竞争。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凌晨3点和这1000人竞争域名。

蔡文胜后来在网上分享了非常多他做的优化方案:

提前注册好信息,到时间提交,可以节省几秒时间;

pin一下请求路径,发现是从厦门到福州,福州到上海,上海再到美国,于是直接租了个上海的服务器,又节省1秒;

为了保证自己单次点击能够别人快,于是写了个脚本,每秒请求1000次,又节省了几毫秒;

为了保证请求过去的信息传输足够快,把姓名和邮箱全部简化成1,1@gmail.com,减少了几十个字节传输量,又节省了几毫秒;

最终被他抢到了。

我在网上看到他的分享的时候觉得很震惊,他这些优化方案现在来看也非常厉害,他到底是怎么想到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抽象一下他抢注的原理:

  • 域名开放注册的时间为T0

  • 提交符合规范的完整信息到域名服务器的时间为T1

  • T1-T0最小的人就可以获得域名


于是从如何抢注域名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让T1-T0最小。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从T0到T1的路径和步骤进行拆解,找到杠杆效应最大的点逐步优化。

这个过程里面,不需要多聪明的头脑,只需要严谨的逻辑和执行力即可。

所以总结一下第一性原理思考方法的四步骤:

1、定义问题

定义清楚问题,我们当前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我们工作中的信息往往都是杂糅在一起的,很多时候做着做着就发现忘了原来的问题是什么。没有好的问题,就没有好的答案。

2、建立模型-转化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基本原理和逻辑是什么样的,建立一个简单而优美的模型。

这里的原理和逻辑,往往都是回归到人性、商业的本质、各个学科的底层原理。

3、工程化分解

基于基本原理和逻辑,把模型按照步骤、因子、层级进行逐步拆解。

4、找方案

根据拆解出来的结果,寻找优化空间或者解决方案。

坚定一个信念,所有的半封闭问题一定能够通过简单而优美的基本原理建模,一定能对他们进行工程化分解并找到对应的优化空间或方案。

如果不行,一定是我当前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不够。

到这里,如果我是读者,我一定会说,你和那些鸡汤文作者一样,拿个看着牛逼的例子作为案例来解释,没有参考意义,有本事拿个真实的案例和场景来讨论。

OK,我们以产品运营场景中的一个问题举例,同时这个业务我也没做过。

提问:如果你是某家云游戏平台的业务负责人,现在要将新用户的次留提升20%,请你提供解决方案。

如果是传统思维,一般是两种思路:

一是先分析目前留存低的原因,然后去逐层分析,最后提供单点的解决方案;

二是分析留存高的用户的行为特征,去想办法引导用户触发同样的行为,最后提供单点的解决方案;

这个思维不能说没有效,但是很虚,缺少纵览全局的感觉。

我们以第一性原理思考四步法来思考:

一、定义问题

这步没什么疑问,确认“新用户”和“留存”的口径即可

二、建立模型

很多人到这一步就懵了,这咋建立。

《俞军产品方法论》里讲到,互联网产品是企业和用户进行价值交换的媒介,用户在产品里投入成本(金钱、时间、认知等)获得效用(娱乐、解决问题、提交效率等)。

所以对于用户来说,投入的成本是M,获得的效用是N,理论上,我们让N-M>0,就可能让用户留存下来。

所以我们要把效用做得足够大,把成本降得足够小。

我之前读了三遍《俞军产品方法论》,只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很难指导我的工作实践。

当我理解第一性原理再来看《俞军产品方法论》这本书的时候,用余华给莫言的最高评价:嫉妒,妈的,写得太牛逼了。

建立模型这一步,还牵扯到了交易模型和边际效用这类的概念,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这本书。

三、工程化分解

针对用户对自己提问: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他们能在这里获得什么效用?

因为我没有做过云游戏平台这个业务,不了解这里的用户模型,但是可以以马斯洛需求模型来做拆解:
图片

至少可以把用户分层六类,且每一类用户的需求和目前能获得的效用都拆分个大概出来。

需要说明,用户获得的效用可能更多,我这里是做个示意。

针对成本对自己提问:直接成本有哪些?交易成本有哪些?把每一类成本都拆得足够细。

需要说明,这里的成本细节应该更多,我这里是做个示意。
图片

这里又有一个新的概念: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提出来的,他把交易成本分成了三大类(购前、购中、购后)七小类(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协商成本、付款成本、运输成本、售后成本),这里我就不再过多赘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拆解效用和成本的过程中,有很多通用的因子和层级,放到其他行业的拆解中同样适用

同时也有很多云游戏平台的个性化变量。

所以,真正的方法论=第一性原理+演绎推理+环境变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沉迷于学习各种"产品运营方法论",但是他们对于实际工作很难产生指导意义。

核心原因有两点:

一是因为文章和课程中只抽象出了部分演绎推理过程,杂糅了不少环境变量,不是完整的方法论。

作者没有意识做刻意的分析,读者也很难从中领悟。所以对于工作没有什么帮助。


二是还有一些作者的分享是典型的“经验参数”。这对于垂直领域的读者来说有很大帮助,对于跨行业读者来说,基本没什么参考性。

同时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也非常的激动,因为我发现通过这个形式的思考,把我过去学到的知识都串联在了一起,不再是孤立的思维模型,而是构建出了跨学科的思维模型。

四、寻找方案

结合2和3的情况,我们梳理出了一个大的脉络,知道了影响效用和成本的因素和问题分别是哪些。

结合目前平台的数据,列一个待优化的list,逐步去优化杠杆效应最大的点,就显得游刃有余多了。

以上,就是以提升留存作为案例的思考。这里还可以有无穷无尽的案例,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过去的工作中,每一件事都值得拿出来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一遍。

3

注意事项

上面说了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和思考方法,这里讲讲注意事项:

1、第一性原理本质是一种思考方式

不要神化第一性原理,它本质是上一种思考方式,核心还是为了帮助我们梳理思考,提升我们的决策效率和质量。

2、第一性原理不能增加额外的知识

第一性原理是演绎法的思考形式,也就是所谓的从上而下思考。

就和批判性思维一样,它并不能增加我们额外的知识量,它和批判性思维的局限是类似的。

3、想要用好第一性原理需要多学习

参考我上面的分析,如果我没有读过《俞军产品方法论》,如果对交易成本没有任何概念。哪怕我掌握了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也无法使用。

所以掌握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只是基础,掌握更多跨学科的原理是进阶。

4、想要用好第一性原理需要刻意练习

掌握了思考方法还不够,还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多针对性使用,否则永远无法知行合一。

以上,是我对深度思考系列二探究事物本质的理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姚伟的写字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