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日,我们来分享一个效应,
这个效应特别有意思,
叫做“观众效应”。
按规矩,我们先说说到底什么叫“观众效应”,之后再借着此效应,做一些延伸,看看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运用。
观众效应,其实也可以叫做社会促进效应(Social Facilitation),属于“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的定义也很简单,就是指:当一个个体,在进行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从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说得再白一点就是:我今天自己做事时效率很低,可是当有一群人在看着我做事、或一起做时,效率就会变高。
例如:心里学家们在观测一个人时发现,在你跑步时,如果周围有一群人在看着你跑步,这时候你会跑得比平时快很多;
你自己跑步,可能跑个3公里就很累了,可是和一群人跑步时,你就能跑5公里以上,关键还不累。
大家在生活中,
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这个效应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系鞋带也是一样,很多事情,在众人看着的时候,要比没人看的时候要效率高,我们平时常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中,也有这种效应在起着作用。
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可追溯到1897年,N.特里普利特的“有关他人在场和竞争对个人行为影响的研究”,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社会促进现象”。
他研究了人们骑自行车的速度,发现个人单独骑自行车的速度,要比一群人一起骑自行车的速度慢20%,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后来,他又以一群10~12岁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内容是卷线,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独卷,另一组是集合起来一起卷。
结果发现,个体在团体中卷线,比单独工作的效率高10%。他根据这两个实验得出结论:团体工作效率远比个人工作效率高。
后来在上世纪20年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弗劳德·亨利·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领导了一系列“有关他人在场对个体绩效影响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它不仅可以引起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提高行为的质量,是人际影响和社会动机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由此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独立学科的形成。
所以,很多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做,这样不累,而且个体的效率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不过,
这道理大家都懂。
而我今天想要说的,
是观众效应的负影响。
起初,在开始的时候,人们只注意到观众效应能够提高活动效率这一方面。
后来心理学家们相继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又注意到,社会促进作用下活动效率有时也会降低。
原来它并不是万能的,
它有时也有负面影响。
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背诵诗歌、写作文、做数学题的时候,还是单独一个人效果好一些。这些和卷线、跑步、骑自行车完全不一样,如果和别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时候旁人盯着看,反而会感到心慌意乱,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所以结论是:如果一个人正在进行的活动是复杂的、生疏的、技术性的,那么就会因为他人在场,导致降低工作效率。
这是观众效应包含着的另一种现象,也就是社会促进的反面,叫做“社会抑制”、或“社会促退”。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
生疏的、复杂的、技术性的。
而很多事情,
都是三种性质同时存在的。
例如,你是一个开车新手,那么每次停车时,一旦车里有人,或旁边有人盯着你停车,你就很有可能半天也停不进去;可如果你是一个老司机,那么有人看时,你会停得更漂亮。
停车这件事,其实说复杂也挺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在有些人眼里是技术活,而在有些人眼里这算不上技术,主要,还是看我们对这件事是“熟练or生疏”。
若我们对某件事是生疏的,那就会受到社会抑制的作用,则绩效降低;但等这件事经过训练,变得非常熟练时,则又会出现社会促进现象。
再例如,思考,是一件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本身就非常复杂,再加上很多人平时也懒于思考,所以又会比较生疏,因此,思考这件事,最好还是自己来,效率会比较高。
那么,基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学会利用观众效应的好处,同时克服它的副作用,把他落实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就需要我们分辨好哪些是“复杂的、生疏的、技术性的”,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度,对自己了解越深,就越能分辨这些场合,从而运用、或避免。
因篇幅关系,
我们在这里就举一个例子:
我想说说“读书”这件事。
我们发现,身边有很多人都缺乏自律,因此人们会组成很多读书小组,去一起阅读、一起学习,这似乎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效率,可是,它需要分情况。
如同我们上面说的,即便是同一件事情,有可能会成为“社会促进”,也有可能会成为“社会抑制”。
如果是简单的行为,人们的关注会使得它强化,会让它变得更容易;但如果是复杂的行为,人们的关注会使得效率变低、表现变差。
为什么呢?
原因是,我们会分配一半的精力去做“印象管理”。我会想:“我说这句话会不会显得很傻?我这种表现别人会怎么看?他们会不会对我失望?”等等,然后不懂的也不问,有时甚至还要装懂。
所以当我分配精力去做印象管理时,内心的得失心会让我们紧张、有压力,那我当然就没办法做好这件事,也无法做到更深入的思考。
因此,组成读书小组一起读书,适合读一些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等等,这些不需要太深刻理解,甚至理解错了也可以是对的,美其名曰:开拓了另一种思路。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错了,也都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验,这一切都是可以的,无伤大雅,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需要研究哲学、数学、美学,这些非常非常深奥的东西,那么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自己好好看看,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减少周围的人与环境带来的影响。
这时我们才能深入进去,理解的更加透彻,否则观众效应所形成的压力,会使你学的更加浅显、更加不容易深入思考。
所以像黑格尔、康德、尼采、萨特、牛顿这样的人,都是一个人独自写作、一个人独自思考、一个人独自在森林里散步吧?
只有这样,
他们的大脑才能更加集中。
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反对“组成读书小组一起阅读一些深奥的书籍”这件事,我不是说这样错了。
还是那句话,阅读与思考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而每个人对这件事的“认知度”与“熟练度”都是不同的,所以这件事要分人、分情况、分场合。
请试想:今天有十个人一起读一本哲学经典,那这十个人各自的认知是如何?互相是否都是陌生人?还是好朋友?他们对“阅读and思考”是熟练还是生疏?他们对今天要读的书,是之前读过还是没读过?等等等等,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每一位参与者各自产生“促进or抑制”的观众效应,而阅读小组本身,并无好坏之别。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回到自身,看我们是让自己在这个阅读小组里产生社会促进,还是社会抑制?这就要看我们对此事的熟练度了。
为此,
我想给大家一些个人建议:
如果你经常参加一些陌生人的阅读小组,或你有一个全是熟人的固定阅读小组,经常阅读一些东西方的哲学经典书籍。
比如,我参加的读书小组这段时间决定读论语、佛经、或传习录,那么我们可能需要提前翻一翻孔子传、佛陀传、王阳明传;再读读一些相关的周边文献;再了解了解春秋史、古印度史、还有明史。这些独自阅读思考的动作,有助于我们提高认知,为小组读书做准备。
此时,我再参加阅读小组,这件事就很有可能对我产生社会促进现象,反之,则会产生社会抑制,不是吗?
最后,
我还想给各位留一些思考,
我们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活在社会之中,每天要么相互促进,要么相互抑制,看我们怎么去选了。
人在接触新知识时,
大致会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只会分别评判:
他们执着于这个道理是对还是错,要是错了,就攻击这个说理的人,要是对的,就拿着这个道理去评判他人;
第二类人,能够反求诸己:
他们每当学到一种知识,就会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自身,或如何更好地避免,为此需要做些什么?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要方向,也是这个方向;
第三类人,却能躬身入局:
他们第一念不是想着自己,而是把观众效应的受益者主体,想成了他人,并思考如何运用,为此,自己又应该做些什么?
这三种人,终究是三种不同的命运,
所以我希望留给大家的思考,
也是这“第三类”的思考。
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面对身边的其他人,我是一个好观众吗?我能成为一个好观众吗?如何才能给他们制造一个社会促进的环境呢?我本意是想给他人带来促进效果,可我是否反而给对方带来了抑制呢?如果真是如此,我应该如何改变呢?我能对哪些人、在哪些事情上、产生哪些促进呢?我又对那些人、在哪些事情上、产生了哪些抑制呢?
好好想想,然后把自己
变成促进他人的好观众,
好吗?
而这种想要成为好观众的人,
才能收获到最好的观众效应。
感谢阅读,与君共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