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之前文章配图带有二维码,导致其他媒体无法转载,因此调整后重新发出。给您造成困惑请谅解!
前言
对于一名企业内的B端产品经理,核心工作之一,是利用技术赋能业务,帮助业务改进,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
如何识别业务问题?如何发现改进机会点?如何分析业务大盘?如何从产品视角给出解决思路?如何基于数据做决策?如何基于分析结论制定产品规划?
相信这些问题,是每一名企业内B端产品经理每天都在苦苦思考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数字化转型时代下,企业对IT人员作为复合型人才赋能业务的迫切诉求。
本文尝试提炼总结出一套通过拆解核心业务指标来分析、优化业务大盘的方法论,并以在线教育电话销售型CRM业务为例进行说明。
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可以有两个收获:
学习一套拆解业务大盘的方法论
学习CRM销售业务的优化思路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推演,最终得到以下业务大盘蓝图:
存量沉睡客户量大:存量线索是任何公司都非常宝贵的资源。
未付费客户需要二次触达的理由:对于非付费客户的接触,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只是粗暴的不断地重复赠课话术,会让客户反感且尴尬。
识别并推送激活线索:对于产生了二次意向的库存线索,应该能及时识别并推送销售跟进。
精细化客户旅程:通过营销自动化平台,实现客户旅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动化营销。当然这需要较大投入,产研资源不够时可以人肉运营。这是一个持续孕育、培养客户认知的过程,不能求快。
体验课程包:免费赠送体验营的体验课程包,是一种常见的获客转化手段,可以通过一些私域社群手段,对客户进行二次激活。
识别激活的线索:通过画像和策略,识别二次意向客户,通过某种机制进行二次触达和销售,例如可以把这类线索分配给销售人员跟进,也可以通过推送优惠券等手段形成自发性转化。
预测式外呼:可以考虑通过预测外呼的技术手段,将二次激活线索和低质量新线索统一分给新人销售跟进,一方面保证资源被触达,另一方面可以锻炼新人。
活跃库存线索量
转介绍策略需要持续优化:转介绍线索获取的核心,本质上还是在于转介绍的活动规则和策略,这需要持续优化,但也不能过于频繁的调整。
转介绍任务需要销售落地执行:销售人员总是会忘记在合适的时机针对新付费客户和老客户进行客情维护和转介绍的宣导。
学习效果外化:将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外化包装,例如在学员等级提升之时,系统能够识别并产生学习成长报告,再加上销售的引导鼓励,是非常好的转介绍时机。
转介绍触达任务:标准化销售过程中,存在最佳转介绍时机,以及在客户学习过程中识别的合适时机,需要形成外呼任务推送给销售执行。
优质转介绍家长识别:某些家长非常善于转介绍,会带来来大量线索。这类家长务必能够及时识别挖掘,并确保销售重点关注跟进。
转介绍线索量
市场费用高:获客成本高,不仅仅是教育行业,在全行业都是一个普遍问题。
品牌+公关建设:持续的市场推广活动,加大品牌曝光和影响力。当然这属于市场部的工作范畴。
自然流量线索量
采购成本高
线索质量低:采买线索成本高,质量不稳定,是这类渠道获客中长期存在现象。
加强投入产出核算:需要及时跟进分析投入产出比,动态筛选合适的渠道。另外采买量也要根据销售团队的人力情况、自然流量线索和转介绍线索情况,做出合理的采买计划。
采买线索量
Landing Page质量参差不齐:可能存在活动页未纳入统一管理,导致流程体验不一致问题。
用户粘性低,没有留存:内容生态不丰富,非注册用户停留时间短,难以二次回访。
注册路径优化:统一优化注册路径,在交互上持续做优化。
内容生态建设:考虑将部分学习资源免费暴露出去,引导用户打卡或学习,持续孕育培养线索。
注册转化率
用户留存率
线索人工分配不科学:线索分配是一个严谨的问题,如果由业务管理人员自行分配,在初期可以发挥人治能力,但长远综合来看,会造成各种不公平现象,并且导致无法实现规模化销售增长(因为核心环节没有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
分配策略低效:即便分配规则由机器控制,但是如何实现线索最优分配,永远是一个需要持续优化改善的课题。
分配后跟进不及时:有些低质量线索,销售可能跟进不及时,甚至有些高质量线索,销售跟进也不一定能保证及时。
线索/销售画像:实现线索自动分配的前提,是做好线索打分、画像,以及销售能力模型构建和画像。
分配策略自动化:基于线索和销售画像体系的完善,系统可以在业务规则的约束下实现自动分配,避免人工分配的低效和不公平。
工作台代办强化:针对新分线索,强化CRM工作台的代办管理功能,系统应该成为销售的助手,每天的工作计划和待办事项由系统帮助销售整理清晰,销售人员只需要负责跟进处理每一条任务。
AI外呼约课:针对低质量线索,可以通过AI语音外呼实现智能外呼约课,或者通过预测式外呼技术,将低质量线索统一打包,作为一种特殊资源,由挑选的销售人员或小组每天几种定时去批量联系处理。
分配跟进率
分配约课率
完课支付率:该环节的部分优化策略,本质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升跟进率,而是为了提高最终转化率,例如线索分配自动化,核心目的是提升最终的完课支付率。
电话接起率低:随着监管的进一步严格,以及手机拦截软件的持续普及,电销的接通率在持续走低,电销越来越难做,这已经是行业内的共识。企业必须构建电话销售以外的新型销售模式。
外显号码认证:对主叫号码认证,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接通率。
未接通短信提醒:对于首次联系未接通电话,可以追加短信,说明是什么公司,为什么事而联系,希望对方能够惠存号码,或对号码产生一定印象。
社群营销:私域社群营销(一般指在微信生态),是教育行业经典的转化方式之一,并且可以一定程度替代电销,微信社群对客户骚扰较少,可以和电话销售配合来用。但微信生态下的营销和销售管理,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无论如何,企业都应该尝试社群营销并积累经验。
电话接起率
约课成功率低:家长不愿意约试听课,不代表家长没意向。好销售会挖掘一切可能的机会,扩大销售漏斗。
试听课好老师少:对于非AI类教育产品,试听课能安排较好地老师教学,对转化率会有帮助,但好老师毕竟是稀缺资源。
自助约试听课:由销售人员售卖产品的业务模式中,是否允许客户自服务、自付费,是一件相对比较棘手的事情,牵扯的问题非常多。例如,客户注册后,预留多久时间给客户做自主约课?如果客户付费,业绩是否依然属于销售?如果属于销售,公司会损失一定收入,如果属于公司,销售肯定会抵触,并且会通过其他手段引导家长重复注册。总之,针对自服务相关功能,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思考清楚,首先要解决业务管理规则问题,这才是问题的重点,而不在于产研能否实现自服务自付费功能。
优质线索匹配好老师:针对试听课匹配好老师有限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将好老师匹配给优质学员,因为公司不可能无穷无尽的提供优质老师资源,所以产品经理更需要做的事情是实现机器最优匹配策略。
分配后试听课约课率:约课率的指标相对较难分析,很难判定具体是因为某个策略或功能,提升了约课率。如果为了做出精确分析,可能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源。所以关于这个指标的度量,可以视情况而定。
用户不能准时参加:用户不参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忘记了,不感兴趣,计划有变等,甚至很多时候是因为销售为了完成业绩强行约的,实际上用户根本没有意愿。
用户设备有问题:三四线城市的年轻家长,电脑水平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很多人虽然对手机能够熟练使用,但电脑水平却非常低,导致很多时候基本的打开摄像头,重装下浏览器这种工作都不是很熟练。
IVR外呼:通过IVR技术实现课前电话提醒,并且可以进行基本互动,比如说是否重新改约课程等。
设备检测功能强化:现在通过C端来检测设备,并进行引导修复,已经有非常多成熟可参考的案例,应该尽量通过C端的能力来实现客户设备检查。
约课出席率
设备稳定性:电脑设备、网络环境的稳定性,都会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课。
学生上课兴趣:如果学生上课过程觉得无趣,无聊,必然影响最终完课和转化。当然,针对上课效果的优化,更多还是一个教研以及C端互动设计问题。
学生兴趣点透传老师:可以考虑销售阶段收集孩子情况,透传给老师,让老师上课时能够有侧重点的引导。
出席完课率
销售关单能力水平差距大:试听课结束后,是真正体验销售关单能力的时刻,同样质量的线索,不同销售的转化率差别可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
试听课效果不满意:有些家长对试听课结果并不满意,可能是预期管理不到位,也可能确实不喜欢课程,但是最关键的一点,不能因为客户、用户不喜欢试听课,就放弃,而要想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和资源持续跟进转化。
试听课分析报告:可以将试听课实时生成一份学习报告,来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分析,并给出学习规划和建议,以及同龄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力的吸引家长和学生。
营销能力强化:可以增加卡券、赠品等产品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营销手段,配合销售关单,并且给客户提供紧迫感和付费压力。
关于其他提升销售人员能力的手段策略,将在“销售管理”板块探讨。
完课支付率
不同教学模式的商品是替代关系
交叉销售需要更多课程体系
多课程体系售卖
客单价
针对一线人员,改善过程管理,塑造“态度”
识别、管理、指导销售过程:对于一线人员来讲,第一不知道要干什么,第二不知道怎么干。这两点都可以通过系统手段来一定程度解决。
CRM工作台:通过CRM集成工作台,将每天要办的事情,任务目标(比如要求的电话通时通次,当前进度),都列示清楚,让一线人员不用操心每天做什么,而是把系统推送的任务做完,要求的指标做到位,就可以了。
外呼量
约课量
针对一线人员,提升员工能力,改善“技能”
销售技能高低不齐:销售人员水平高低不齐,除了培训部门、团队主管进行辅导辅助外,系统也可以提供一些工具帮助其提升。
知识库:最基本的经典的员工能力培养提升,知识传递的产品工具。
语音对练:通过语音识别模拟对练,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电销人员话术的熟练程度,有很多培训团队也会通过语音对练产品来对新人进行小测试。
完课转化率
针对一线人员,改善人员效率
事务性工作需要释放:一线人员应该做最有价值的事,最需要由人介入的事。如果一件事情可以由机器来完成,就不应该交代给人去做。
交互体验优化:系统本身的交互体验必须优化,避免产生无意义的、令人崩溃且低效的交互设计。
移动端:通过移动端支持多场景办公,保证一线可以随时随地处理紧急且重要的工作。例如及时添加微信沟通后的跟进记录,避免线索因为未及时填写跟进信息而掉库。
NPS:通过NPS考核一线人员对系统的满意度,持续跟踪来观察系统是否变得更好用,更便捷。
针对管理人员,赋能业务管理
不能及时掌握业务过程和结果: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团队的执行过程和业务结果。
管理经验薄弱,需要指导: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管理,不知道看什么数据,不知道如何解读数据,不知道如何下管理动作。
智能质检:通过智能质检来分析每一名销售人员的话术能力和服务态度,识别话术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卖点阐述不到位),让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员工情况。
管理报表:通过各种管理报表输出,给到管理人员需要的数据。但这些数据的解读,管理意识的培养,需要培训部门更深刻的训练和教育。
能力模型诊断:通过数据来分析团队成员的画像,比如说不同员工销售过程是否到位,技能是否有所欠缺,话术覆盖哪里不到位,给管理者充足的信息,来识别诊断员工情况,并因材施教,进行培养和教育。
功能使用PV:很多功能模块很难衡量带来的业务价值,例如很难证明使用了某些仪表盘或报表,销售业绩或过程管理就有提升。但至少我们可以考核功能的使用情况,如果基本的PV都没有,说明产品没有人用,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管理人员,提高办公效率
审批低效:有些流程、制度设计不合理,例如自己在做无意义的人肉审批,而且会拖慢业务效率,造成客户等待,体验非常差。
移动端:通过移动端,自动化,并优化销售流程制度,去除掉没意义的审批设计,以及严格流程标准,来提高整体协作效率。
功能使用PV
NPS
针对运营人员,强化运营管理能力
运营工具弱:运营人员需要战报、转盘、奖励积分等工具支撑对销售人员的刺激,同时保证运营活动的趣味性。
销售微信管控缺失:销售人员和客户在微信生态下的沟通,管理上完全是一个黑盒子,无法监控,无法控制,客户资源无法统一维护。
营销平台:强化运营平台,实现类似于优惠券、营销、活动计划、激励体系等功能。
企业微信:通过企业微信来管理业务人员(但企业微信会造成营销能力被削弱,例如不能多次发送朋友圈进行营销)
相关销售核心指标
针对运营人员,提高办公效率
自动化程度低:运营人员有大量需要手工完成工作,效率低,浪费人力
自动审核:保证最大程度的机器自动处理,释放人力。
移动端:保证移动场景办公效率。
每千人销售运营人数占比:理论上来讲对运营团队的效能优化成功后,运营人员的配比应该减少,当然这个事情实际运作会更加复杂一些。
添加我的个人微信:pmYangKunGo(或长按下边二维码)
通过好友审核
发送暗号:CRM大盘
获得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