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标准六项输出

小乙同学 流程与质量
2018年06月11日 15:43

图片


用标准输出指导他人,正确的做事,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好。


身为质量人员,很多时候会遇到需要给个体、团队或组织部门赋能的情况,譬如教会他们如何有效的开展质量控制活动、质量管理活动等;此时你是给他们讲5W2H吗?那是定措施、讲故事,不是指导怎么开展好活动。又或者是讲了一大堆却没有逻辑缺乏关键点的要求?亦或者仅仅提供流程指导?流程图可能仅仅是告诉别人做事步骤的一部分,还不够。


这个时候需要一把万能的钥匙,“标准六项输出”!


什么是标准六项输出呢?“标准六项输出”在搜索引擎上查不到,即便把六项的内容罗列出来放在一起也查不到类似的东西,姑且可算作我创造(定义)的标准吧,这标准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如何教会对方正确的做事,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好”的奥秘。


在历史经验中,曾经总结过五项输出,分别是“流程、规范、指引、模板、样例”,这五项输出在指导他人如何开展行动方面,几乎无往不利,但近期在思考研究的时候总觉得还缺点什么,结合CMMI的理解,所以就增加了一项“改进”,接下来大体的抛砖引玉概述下。


当你需要给经验缺乏的人讲解如何做一件事或开展一个活动的时候,需要告诉他流程,譬如指导从未用过电脑的小孩,你得跟他说,“第1步电脑插头插入插座;第2步按一下台式机启动按钮;第3步打开显示器按钮;第4步等待直到显示开机界面……”


在活动中,核心的流程可以告诉你怎么顺利的按步骤工序完成事情,就像解题步骤那样,一步步下来即可获得答案取得成功。当然,因为指导对象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流程的粒度可大可小,只需要满足完成的标准即可。


而标准意味着做事的规范、要求,从流程到规范,就是要求在流程执行中要有遵守的规则,有了规范,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流程执行的安全、有效、动作不变形,而且通过规范,还可以反过来衡量流程开展的准确度,评估每个工序环节做的质量。


即便最简单的流程,它也是有规范的,譬如三脚的电脑插头不能插到两孔的插座里(确保准确性、有效性);插插座的时候,手不能碰触到金属头(确保安全性);用靠近电脑的手的拇指按下启动按钮(孩子小没力气,避免动作变形)……孩子按照你说的流程,注意了你提到的规范要求,顺利完成了开机这件事,再通过规范来衡量,流程执行满分通过,即流程符合规范性要求。


那么指引又是什么呢?很多时候会误解流程和指引是同一个东西,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至少在这里所说的指引是思考方法或工作的思路。


正如条条大道通罗马,做一件事情或许有一两条已经总结传承的标准流程,但实际上流程本身是有意外的、可变的,流程也是多样的,所以提供指引是为了讲明思路的方向,目的是从起点到最终目标中建立连接。还是前面开机的简单例子,目标是启动电脑,那可否省掉插插座的环节,直接按按钮?所以插座不拔下来即可,这就优化了流程。指引的价值就是通过思考提升了效率。


那么模板是什么呢?它是主体结构,是框架,是大纲,是容器,就像之前讲过的质量保证策划的输出,只要列出“目标、过程、控制、组织运作、改进、风险问题”这目录,有了框架模板,往里边充实内容即可。


样例就不言而喻了,提供一个成功案例或演示,一是完整演示了从开始到结尾的过程,其次是增强了团队顺利完成活动的信心。


而最后的改进,它包含了几层意思,一个是事后的总结,主动发现不足;其次是明确了自我改进的机制,保证每次活动完成后都有改进环节;最后则是因为前面五项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空的变化,需要不断的去刷新,那么通过改进,持续的刷新保证了从流程、规范、指引、模板、样例的时效性。


标准六项输出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定义,若有一天,项目组要求你指导代码QC活动,此时质量人员的你需要给团队讲解QC流程、明确QC规范、有好的QC思路指引、提供QC通知、问题记录或QC报告的模板、再分享几个成功的QC样例,事后总结改进……唯有这样,才能指导团队,正确的做事,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流程与质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