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级排序
其实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一点都不简单,很多公司都是靠“拍脑袋”决定的。但是,你要问我:“拍脑袋”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效果怎样。我只能说:取决于那个“被拍的脑袋”里,到底装了多少知识和信息。而“脑袋”里装的东西,其他人又看不见,可能还难以让其他人信服,这势必会带来高风险,且不可管理,所以从专业角度看,这一定不是一个科学的优先级排序方法。
一.Rice模型
1.REACH 影响范围
为避免因自己的使用习惯造成的偏差,请估计每个项目在一定时间段内会影响多少用户。影响范围用每个时间段的用户数或事件数来衡量。可以是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尽可能使用产品指标的实际测量结果,而不是随机去拍一个数。
2.IMPACT 影响程度
请评估每个项目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值:
3 = 影响巨大
2 = 影响较高
1 = 影响度中
0.5 = 影响较低
0.25 = 影响很小
100% = 高
80% = 中
50% = 低
最终我们对各个维度的得分,然后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图片点击放大)
二.卡诺KANO模型
1.模型介绍
大名鼎鼎的KANO模型是狩野纪昭教授发明的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的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卡诺模型中,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四种类型:必备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
c.魅力属性(兴奋点需求)
d.无差异属性(徒劳需求)
e.反向属性(垃圾需求)
2.模型玩法
1)设计问卷
KANO问卷一定要从正反两个维度进行设计:提供时的满意程度、不提供时的满意程度。而满意程度一般划分为5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因为人的满意程度往往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如下图事例:
(图片点击放大)
回收问卷,废弃掉答案千篇一律的和不完整的问卷,剩下的视为有效问卷,然后参照下表进行归类:
(图片点击放大)
(图片点击放大)
总体规则为:剔除“无差异型和反向型需求”,不同类别需求的优先级排序规则是“必备型 > 期望型 > 魅力型”,同类需求的优先级排序规则是“Better值越高,优先级越高”。
如下图:根据排序规则,优先级为“功能4>功能5>功能2>功能3>功能1”。功能6,当下没有任何做的必要性,可以舍弃。
(图片点击放大)
三.MoSCoW模型
MoSCoW模型是由Oracle UK咨询公司的Dai Clegg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对项目中功能需求进行优先级划分。
(图片点击放大)
如上图所示, MoSCoW模型是从4个维度进行划分:
M:代表Most have,必须具备的条件。对项目至关重要且不可商议的事情。
S :代表Should have,应有的要求。如果可能,我们在项目中需要一些东西。
C: 代表Could have,有可能。万一我们有额外的时间和预算,可以带些好东西。
总结一下
其实优先级排序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只是列举了小编自己最感兴趣的3个模型,其实无论那种模型,都是各自的优劣式,但一定都优于“拍脑袋”的方式。
1.RICE模型,更适用于成熟的产品,核心功能已经稳定且被用户接受,在后续的商业化迭代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Rice进行需求的优先级排序,因为RICE背后其实有ROI(投入产出比)的概念在支撑,且覆盖了业务侧和技术侧的双重视角。
3.MoSCoW模型,更适用于全新产品或产品路线图的规划中,可以结合工坊的形式,群力群策的进行共建,后续大家可以基于共识性的规则,进行常规性的迭代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