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总有一些老师的八卦在同学间流传,比如我就记得一条,大家常常议论某位老师有狐臭,并露出意味深长的嘲笑神情。
直到大学学了医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说的“狐臭”,对黑人和白人来说压根不是什么问题,人家普遍都有,而且他们的网友也很奇怪,为什么东亚人几乎都不用除臭剂。
所以本篇没有止汗露和除臭剂广告
至少现在的考古发现还是倾向认为,大家都是从非洲大草原走出来的,那怎么我们就和他们变得不一样了呢?
不腋臭是东亚人的天赋
通常认为,腋臭来自于汗液中一些含硫的盐、羧酸、脂肪酸或类固醇,它们本身或许并没有气味,然而皮肤上的细菌可以将它们代谢成有气味的物质,所以勤洗澡还是有用的。
这些东西都是大汗腺(apocrine glands)分泌的,大汗腺分布在腋下和阴部这些毛发非常旺盛的区域。孩童时期它并没有啥作用,要等到青春期开始,在激素的作用下才会开始“发臭”。
不过,人16号染色体上一个叫做ABCC11的等位基因,像墙上搭的梯子,与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关。在几万年前偶然的一次突变中,这个片段中的一个脱氧核苷酸,从G变成了A,结果这个基因失去了功能,从而使得大汗腺不再排出产生气味的物质。
这个突变基因的频率仅在东亚人中较高。根据日本的一项研究,在79位腋臭患者中,有78位ABCC11的基因型为GG或GA,占到总161名参试者的35.4%,而英国对6495名女性的统计中,仅有117名,即2%的人群出现了变异,即基因型为AA。而根据数据库,G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在非洲约鲁巴人中可以达到1.000,而在日本东京居民中仅为0.111。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基因还和“耳屎”的干湿有关,即绝大部分东亚人耳垢都是干的,中(仅研究了汉族)日韩分别为10%,15%与5%,而欧美95%以上的人都是湿耳垢。同时,这个基因还会影响到了乳腺等多个组织或器官。
所以“油耳朵才腋臭”这个说法有点依据
东亚人中突变型基因频率如此高,这说明在进化的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选择。至于发生了啥,我们也没办法坐上时光机去以前看看。有一些观点认为,出现这样的改变是因为东亚的冬天太漫长了,ABCC11发生突变的源头——东北亚地区在冬天,几乎是除了南北极之外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减少大汗腺分泌有利于冬季生存,所以才让这一基因突变保留了下来。支持这一推论的证据显示,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纬度和ABCC11基因突变都存在相关性。
汗腺为什么和冷热有关?
然而,老祖宗给我们选的这块地方,除了冬天冷,夏天还热啊,所以如果真的不容易出汗,那我们早就被热死了,所以应该还有一些别的什么特征帮助我们适应这块大地。
2013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合作下,发现东亚人存在着EDARV370A突变基因,会使得毛发更粗,小汗腺(eccrine glands)更多,也能让我们拥有“铲形门齿”的特征。这个突变基因的频率,在中国一些地区的汉族中可以达到93.7%,比看脚指甲有没有分成两瓣靠谱多了。
关于铲形门齿可以看《中国人的门牙像个小铲子,是为了更好吃饭吗?》
这次突变大概发生在35000年前的中原地区,由于那时候地球恰好处于温暖湿润的时期,而即使在现代,入夏之后,副高就要以“不热死你就赖着不走”的强硬态度进入中原腹地。虽然我们今天能够躲在空调房里边避暑,几万年前的老祖宗可没这么好的条件,只好在自己身体上做点文章了。
这两则假说看起来有些互相矛盾,不过也不难解释其中的关联:大小汗腺虽然都与出汗有关,但遍布全身的小汗腺对体温调节贡献更大,而大汗腺的功能并没有如此显著,它除了分泌出来这些物质,在一些动物中与通过气味识别同伴有关。
马总是锃亮的,而且不像狗伸舌头散热就因为马有大汗腺
减少大汗腺分泌,可以让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裹着厚衣服到处狩猎的冬天里,不用花太多时间打理身体,且这些分泌物本身也是细菌或寄生虫滋生的温床,毕竟野外求生可没那么好的卫生条件。
气候还改变了我们的脸?
气候在演化的过程中,不光能影响出汗,还会影响外貌。虽然基因里有那么一些耐热的天赋,然而90年代古生物学家Dale Guthrie,从猛犸象适应寒冷气候的演化中,根据蒙古人种的外貌,猜测或许这一人种同样演化自气候十分寒冷的东北亚。这一人种包括了今天大部分东亚人,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
很容易看出来的蒙古人特征
图源:电影《蒙古草原,天气晴》
比如刻板印象里,东亚人的眼睛比较小,而且是单眼皮,这个假说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的眼睛显然没法像身体一样,裹上厚厚的衣服,只能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而一双闪灵灵的大眼睛,在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只会更快被冻伤,所以较小的眼裂能够减少眼睛暴露在外的面积。而眼睑周围较厚的脂肪层,在我们闭上双眼时休息,也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左边为东亚人的眼周结构,右边为高加索人(也就是白人),可以看到我们眼周有更多脂肪。图源:参考资料[9]
这张图也可以看到我们的眉毛没有白人那么浓,这是因为较淡的眉毛可以防止呼出的热气在毛发上结冰。此外,更小的眼裂也让我们在茫茫雪原中,不至于被反射出的强烈日光灼伤眼睛。毕竟即使在今天,如果要去滑雪也需要戴上护目镜。
懂了,去北极玩前先刮眉毛
蒙古人种的面部轮廓也更为平缓,有利于在风雪交加的保存面部热量,抵御直面而来的寒风。Guthrie本人也说,由于自己是一副典型的白人面孔,在阿拉斯加考察时,即使做了很好的防寒措施,但由于面部必须暴露在外,脸颊和鼻子都被严重冻伤。
最左边为白人头骨,右边为亚洲人头骨。鼻骨较低能让鼻腔不至于太突出面部而增加热量的损耗。图源:参考资料[8]
东亚人的体格也符合艾伦-伯格曼法则,即生存环境的温度越低,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也会越小,以减少散热,所以在身材变得更高大的同时,身体“附器”也会更小,躯体轮廓会看起来更“圆润”,如北极兔和野兔对比,耳朵就更小,四肢也相对更短。而典型的蒙古人种的身材,较其他人种,尤其是非洲人,肢体会显得短一些,有点像五五开身材。
北极兔比其它兔子耳朵小巧
不同人种的体格对比,最左边为蒙古人种,右边分别为白人、澳大利亚原住民和非洲人。可以看到我们身材上更结实,一看就知道耐造。图源:参考资料:[8]
当然,这仅仅一种假说,况且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经历过很多次移民和民族融合,这些普遍意义上的蒙古人种特征,或许并没有那么明显了。尤其在我国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因地理原因,与南亚或西亚地区的其他人种有过基因交流,所以相当一部分人的特征,并不如华北或东北地区的人们那么明显。
假设假说成立,祖先为了适应东亚这个冬冷夏热的气候做出了很大努力,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身材和外貌感到骄傲。
撰文 | 萧旭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