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做难而正确的事

产品若愚 产品de见
2021年02月27日 11:23

开篇导读

本文共5428字,预计阅读14分钟

思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通向真理的崎岖小径与诱人的捷径争持不下,而捷径往往只是条死胡同。--马塞尔.金斯伯恩


图片



01

左晖如何看待长期主义


近日读完李翔采访左晖的《详谈:左晖》受益匪浅。从访谈的内容中,可以看到左晖对于所处行业理解的透彻以及对于自身事业的笃定。


由于我并不想一言以蔽之的来谈长期主义,所以下面我会以文中的一些内容和我的总结来和大家一起看看怎么看待长期主义。


① 创业历程:

左晖于2001年成立链接,坊间传言,就是因为当时自己租房被骗,所以萌生了创办公司,解决像他一样北漂群体租房的问题。2018年,正式启动平台化策略,品牌剥离,在独立于链家的前提下,成立贝壳。2020年上市,截止撰稿日市值835亿美金,是中国大型公开上市公司之一。


② 作者李翔的评价:

“很难想象一个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竟然会选择去从事在当时,甚至在今天都被很多人认为有些低端和没有门槛的行业。或许可以用左晖自己经常说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选择:也许这一代中国企业家的使命,就是去解决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很多领域的基础品质问题。”


“左晖的厉害之处,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他有能力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线下服务网络。这句话中的四个词都很重要。


“庞大”意味着规模,管理100个人和管理10万个人,完全是两回事。规模本身会带来事情复杂度的变化。链家就是中国公司中少有的具备管理10万级别团队的公司之一。


“线下”意味着这些人都要在一个真实的物理空间中工作。


“服务”意味着这个10万级的团队跟用户有大量的接触和交互时间,因此需要很好的跟人打交道的能力。


“网络”意味着这个庞大团队的成员彼此之间会存在协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左晖的第二个厉害之处在于,他的公司有能力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


...真正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的,不是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反而是有18年历史的链家。...


...他的第三个厉害之处,就是在过去两年间,比较成功的让链家从一个自营业务变成了贝壳,一个平台公司。...”


③ 关于使命、愿景、价值观的理解:

贝壳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价值观,左晖也一直强调价值观是基础。贝壳公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使命-有尊严的服务者、更美好的居住;愿景-服务3亿家庭的品质居住平台;价值观:客户至上、诚实可信、合作共赢、拼搏进取。


④ 左晖在解释使命中所表达的,何谓“有尊严的服务者”时,首先引用了查理.芒格的一句话“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最好的方法是配的上它”。


⑤ “做难而正确的事”:

左晖在对这句话做解释时,是这么说的:“这个所谓的“难”,主要是两个维度的状况:第一就是你要创造价值,如果不创造价值,仅仅获得结果没什么意义;第二是你在选择路径的时候,要选难的路


我觉得战略是一个确定地点的事情,首先你要知道A在哪儿。很多人描述不清楚A在哪儿,就是今天你到底在哪儿是不知道的,当然就说不清楚B了。确定了地点之后,有无数条路可以过去。在选择路径的时候,有容易的路,有难的路,我们往往选择难的路。怎么说呢...选择难的路,成功的几率其实是更高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认识。我觉得可能更主要的是这两条理解。”


⑥ 如何看待“长”?:

左晖愿意讲10年来想的都是一个事情,他对待“长”(CHANG),更愿意解释为“长”(ZHANG)的过程。他说,“不是不断载一棵棵大树的过程。我们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里做不同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都围绕着一个大的方向。”


⑦ “跳出画框看画”:

左晖提到,自己没有什么当老板的感觉,更多的时候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在看待公司和行业的问题。他认为面对困难的时候,组织会像个人一样出现情绪化,这种情绪化会干扰公司的发展


同时,左晖认为竞争思维是低效的。


他是这么说的:“我真的觉得,中国的企业关心竞争对手太多了。我们这个行业尤其是这样,关心竞争太多了。


你想要赢,有两个方法,第一个办法让自己变强,第二个办法让别人变弱。关心竞争多了之后,很容易用第二种办法,因为比较容易,很容易去打击别人,去诋毁别人。还会给自己造成一个心理暗示:不是我笨,而是他坏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对组织来说是很不好的一种情况。并且我觉得我们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打XX办”出来,你看到哪个成功了呢?好像一个也没有。所以我觉得这种竞争思维是一种很低效率的思维方式。”


⑧ 面对对手:

在谈论对手时,作者提到了阿里进入地产行业的事情,从左晖的态度看,他很少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或者说表现出来的信号。而更多的是聚焦于内部


他是这么说的:“我在内部总说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尽量去说做到的事情,不要说想做的事情。因为你说多了之后,组织会产生一种错觉,就好像你已经做了。并且你会发现,很多人去年就在说同样的话,今年还是一样,但其实组织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的组织我觉得今天是在变多,不是在变少。随着媒体的变化,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我觉得我们不要去做聚光灯下的组织

不管阿里还是谁,我们都很尊重。昨天有一个媒体问我怎么看这件事情,我说先把真房源做出来再看。我们更愿意看他做了些什么。你说你要做什么,我天天听这个干什么?没完没了。”



02

我理解的长期主义


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就是行。从我的角度看,“知行合一”(现代含义)非常能解释长期主义中的核心关键。


其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优秀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以左晖为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有强烈的目标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明确的认知,并对目标完成有着强烈渴望。说白了就是在发现某件事情值得做之后,会坚定的去尝试实现它。


2.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就像左晖提出的贝壳的价值观一样,它更像是行动纲领,往往在事情落地之前就先要确定价值观。清晰的知道哪些做、哪些不做。从左晖的例子来看,贝壳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在贝壳之前,链家的过程中就琢磨的差不多的,只不过稍有修改而已。


3.更关注内因:这个特点可以说是优秀创业者,或者说是成功者的共通特点。我也在产品经理?你不配(四)提到过向内看的重要性。当然,结果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但过分关注结果,往往会让我们忽略过程带来的价值。同样的,过分关注外部,就会让我们失去寻求自我突破的可能性。


4.笃信价值:可以说长期主义者,就是绝对的价值主义者。他们关注价值的创造以及价值的意义,并坚信只要创造价值,价值就会带来回报。


5.抽象、客观、辩证:正如左晖做到的那样,他具备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正所谓你如果正在浪潮之中,又如何看到浪的方向。只有具备抽离并客观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才有可能看到BIG PICTURE。


另外,关于“难而正确的事”我想说一些我的理解。


正如左晖所说,“难”指的是一种路径选择,但他并没有详细解释什么是“难”。其实,“难”和“正确”在这里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正确的事情,如果还在坚持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用正确的方法去完成,实际往往就是难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知行合一”是关键的原因。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我们会自动的、默认的选择捷径,这是我们基因里自带的选择机制。这是一种容易的决策模式,但往往的这些都是误判,它常常只是节约我们思考功耗的方法,而不代表客观和正确。更别提,我们还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信息不对称、情绪因素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难”的路往往代表着需要通过“行”来付出更多的代价。但熟悉“价值”真正意义的朋友都会发现,任何的“行”创造价值的路上,都会带来收益和回报。可能是直接体现在收入上的,也可能是通过犯错得到的教训。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在通往成功这个结果的路上,其实并不存在捷径。往往“难”的路,由于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反而回头看,就是最短路径。



03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中如何做好选择


在长期主义中,我们自然就面临了产品生命周期的迭代过程。那么如何在大周期中,确定产品的位置,做好产品具体决策,也就成为了在落地过程中决定成败的问题。


在这里需要引入一个理论,就是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的。罗杰斯这里所指的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另一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熟悉”这一要素。这个做产品的同学应该非常熟悉和理解这几个词的含义,就不过多解释了,都是我们在产品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几个概念,基本等同于尼尔森设计十原则。


这个理论的重点在于结构性的将产品生命周期进行了切割,将不同周期和不同的用户类型进行了划分。


从用户的角度,罗杰斯把一个产品周期内的用户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图片

具备扩散潜力的创新在人群中的扩散轨迹呈S型(图中较浅的线)

① 早期的采用增长速度较慢,但是达到临界点,就会进入高速增长的起飞阶段。(但这个临界点一般很难突破,这块我们后面会结合其他图一起讲。)

② 在此阶段后,由于系统中已有足够多的个体采用了某项创新,扩散过程就会稳步增长,具有一定的维持能力。

③ 当创新在潜在人群中达到较高的普及率后,扩散的速度就会逐渐下降,这是主要是较为滞后的采用者进入。


创新扩散被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罗杰斯说扩散过程就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组成。


按照上述S曲线所描述的普及过程,研究者将不同的采用者与曲线不同部分加以对应, 分成5个群体,它们分别是:

① 创新者(2.5%),具有冒险精神,从系统外引入新观念,启动创新思想在本系统内的扩散,是新思想采纳的“把关人”,尽管他们并不一定受到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尊敬。

② 早期采用者(13.5%),受到其他成员的尊敬,是既成功又谨慎的创新采纳者,在系统中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会和周围人谈论自己对于该创新的主观评价,减少创新扩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③ 早期的大多数(34%),这个群体深思熟虑,既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抛弃陈腐观念的人。他们在扩散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相互影响,谨慎地跟随创新潮流,但很少会领导这种潮流。

④ 晚期的大多数(34%),这个群体的人数与早期的大多数一样占全体人数的1/3,他们对创新持怀疑态度,他们在大多数成员采用创新后才会跟随。他们采用创新,可能既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是因为周围大多数人给他们造成了压力。

⑤ 滞后者(16%),是系统内最后采纳创新的群体,他们坚持传统,对事物的看法相比较最为狭隘,许多几乎是与系统社会网络隔离的遁世者,由于财力有限,他们对创新具有一种抵制态度,只有确信不会失败后才会采纳。


罗杰斯还表明,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这里不展开,大家看看了解就好。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了解上述内容之后,我们再引入一个概念。叫技术成熟度曲线,如下图。

图片

通过技术成熟度曲线的形状可以看出,新技术出现时,一般都会有一个非常快的影响力爆炸阶段,之后再极速下降,最终趋于缓慢上升的阶段。这是由于新技术的特性带来的,一般来讲,新技术到被广泛应用之间,有一个比较长的产品打磨和被用户接受的过程。会经历技术被KOL鼓吹,到泡沫破裂寻找应用痛点,再到全面商业化应用的过程。


那么,如果把这两个图结合起来看,我们就会看到下图:

图片

由此图可以看出,新技术影响力的低谷与创新扩散传播的斜率拐点的重合部分(即图中不连续的部分)就是我们称之为“死亡之井”的区域。很少有产品能够在这个阶段活下来。


这个也很好理解,我们看到的前期无论是区块链货币(炒币&钱包)、AI技术(阿尔法狗)、ARVR其实都还没有越过这个鸿沟而真正触及到“早期的大多数”。其实我们一般家庭就基本代表这个群体,如果你家里没有购买应用这个技术的产品,基本可以验证这个说法。


那么,从如上的两个概念引入,我们就可以看出,产品节奏的把握及每个阶段做好这个阶段必要的事情,形成突破就显得非常重要。


根据我的学习与经验,给出大家如下的路径来参考:

阶段
动作
创新阶段
验证产品方向,洞见用户需求,打磨产品认知。目标不是规模增长
早期用户阶段
巩固产品方向,将主产品细节细化。围绕业务主要特性做增长,找到跨越“死亡之井”的机会。保持高频的发布节奏,不需要流程管理。保持产品驱动,不要用户营销扭曲用户行为,除非是必须靠营销来驱动的行业。
早期大众阶段
需要完整的团队,提供更优的体验。尊重用户认知和用户习惯,不要盲目调整,保证核心体验的稳定性。建立产品壁垒和提升用户口碑,避免同行降维打击(80%精力)。思考扩大产品竞争边界,找到能够巩固主需求的次级需求,避免跨界对手进攻(20%精力)。
后期大众阶段
落地系统和流程,给产品增加护航建设的同时,努力扩展产品边界。做延展性高的、相关性高的需求。向低端或高端进行扩展,跨界和孵化。
长尾阶段
战略性放弃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都学废了吗?希望对你有用,我们下期再见...



图片


这么自嗨的公号,不关注一下吗?


点在看和分享的才是真朋友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产品de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