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变绿、变红、变黑……哪个吃的变色是真坏了?

艾晓騧 博物
2023年01月28日 03:01

过年期间,想必大家各种瓜果蔬菜、鸡鸭鱼肉都吃了不少,减肥大业又无限期延迟。


图片


肉不能白长,你吃的腊八蒜、腊肉、花生、柿饼,在到达你胃之前都经过了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它们不仅更好吃,还带着更诱人的色彩。


腊肠的鲜红是色素吗?

图片


肉从生到熟的变色我们都见过:粉红的鲜肉遇热后会变成灰白色,这是红细胞中的铁元素被氧化造成的。除此之外,肉类在料理过程中,还有其他几种变色反应。


图片

最简单的快乐就是看肉片在火锅里滚动


广味腊肠讨人喜欢的原因,除了口味,还有色泽——一串串红彤彤的腊肠,看着就有食欲。而这鲜艳的红色可不是人工添加色素形成的,是肉自己“发”出来的。


图片

腊肠,你选甜的还是咸的?


猪肉通常是粉红色的,搅成肉馅后颜色更浅。而在做腊肠时,出于防腐目的,要在肉馅中加入些许“硝酸盐”,正是它让粉嘟嘟的肉变成了艳丽红。因为肉中的“硝酸还原菌”会与硝酸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亚硝酸,而亚硝酸再跟瘦肉中的“肌红蛋白”结合,就会让肌红蛋白变得艳丽无比。


在这个变色过程中,温度越高,水分流失越多,变色反应就越明显。比如把塞好的腊肠用火烘烤,大约4个小时后,腊肠的色泽就由粉红色变为鲜红色,而后随着风干,颜色还愈发鲜艳。


图片

煲仔饭里的腊肠要是灰白色就没那么有食欲了

图源:纪录片《风味人间1》


除了腊肠的红,“白花花的大肥肉”变透明也是个神奇的现象。那些富含脂肪层的肉肉,比如五花肉,在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后,“肥肉”部分竟能变得半透明。


图片

晶莹剔透的肥肉最好吃,不接受反驳


脂肪的变色原理,并不涉及什么化学变化,主要是脂肪层中的脂肪细胞排列发生了改变,导致光线反射进人眼时,有了变色的效果。动物的脂肪层属于皮下组织,位于真皮层与筋膜之间,细胞排列松散,结构类似蜂窝,可以用来缓冲(不少运动品牌的“蜂窝缓冲”技术就是这个原理)。


图片

让鞋底更松软的“蜂窝鞋垫”

图源:网络


此时光从这个结构反射进人眼,看到的就是白色。而当脂肪层受热后,串联起脂肪细胞的筋膜发生收缩,压缩了脂肪细胞的排列空间,光再透过它们反射进人眼就是透明的。另外,像风干肉中脂肪呈半透明状,也是这个原理。


还有鸡皮的黄。盐焗鸡、白斩鸡、烤鸡……鸡肴里最拿得出手的几样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那黄澄澄、油滋滋的鸡皮——可是在料理前,鸡皮白得简直惨无血色。


图片

鸡:看不到我怎么变黄我死不瞑目

摄影:唐志


鸡皮从生到熟,不用刷调料就能自己变黄。因为鸡皮的成分里,除了脂肪,还有大量胶原蛋白。胶原蛋白也属于蛋白质,由各种氨基酸构成。在这些氨基酸中,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由于结构特异,受热或遇酸时会变性,生成颜色发黄的物质。同时,随着胶原蛋白的水分流失,黄色越来越重,鸡皮也就有了黄油油的色泽。除了鸡皮,猪皮、鸭皮在受热后也有类似的变色反应。


我泡的腊八蒜怎么不够绿?

图片


说完了肉的变色,来说说菜的。大多数蔬菜、瓜果和谷物变色的本事,都是靠其中的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和胡萝卜素等天然色素“变性”来实现,但还有些食材就不遵循这个原理。


首先就是冬日必备腊八蒜。大蒜里可没有叶绿素,所以变绿这事儿跟叶绿素完全不沾边。


图片

这翠绿属于是梦中情蒜了


大蒜靠的是自身产生蒜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在蒜里酶的作用下,会形成两种大蒜色素——呈蓝色的蒜蓝素和呈现黄色的蒜黄素,根据“三原色”混搭原理:蓝+黄=绿,所以蒜就呈现出绿色。而要想让蒜启动变色程序,就需要先激活酶——低温和酸性的环境,正是激活蒜中酶最简单的方式,因此在最冷的农历腊月,用酸度较高的米醋泡出来的“腊八蒜”,颜色最为翠绿。


图片

想不到你大蒜还是个美术生

图源:纪录片《风味人间2》


说完绿的说个红的。有甜味的红薯在食材属性归类上很模糊,主食、零食还是甜食?不管怎么算,反正拿它做的零食种类繁多,而其中,“红薯干”绝对是资历最老,也最为人熟知的。只是很多人都会疑惑,橙红色的红薯晾成干儿,表面怎么就变白了?


图片

别说我过年变胖了,只是嚼红薯干嚼得脸大了


红薯干泛出来的那层“白”可不是灰尘,更不是腐坏长的白毛,而是“糖”。红薯在晾干过程中,随着水分渗出挥发,也会带动它里面的糖分、鞣酸等向外表溢出,在接触到空气后,这些成分就会形成一层类似白霜的物质。除了红薯,柿子因富含糖和鞣酸,晾干成为柿饼后,表面也有一层白霜。


图片

小时候吃的红薯干都是在自家暖气上烤出来的

摄影:唐志


还有绿中生红的。炒绿叶菜的时候,汤汁大都发绿,可有这么一种菜,下锅后就像流血一般,把汤汁染成了猩红色——莫不是在演“鬼片”?


图片

复习知识点:吃完苋菜要少晒太阳

摄影:唐志


这个一下锅就流血的绿叶菜,正是苋菜。苋菜的细胞里有一种叫“苋菜红”的红色素,只因含量远低于叶绿素,所以平时都被绿色掩盖了,即使用水洗泡也不会显现出来。但苋菜在热锅里一受热,细胞壁遭到破坏,苋菜红就流了出来,把汤汁染成血红色。


绿豆汤是绿色还是红色?

图片


夏日里的解暑“第一神饮”,非绿豆汤莫属,按中医理论,绿豆有清热解毒、祛暑等功效。可是不知你发现没有,刚煮好的绿豆汤,经常还没等晾凉,就从淡绿色变成了棕红色,难道是自己突然变成了“红绿色盲”?


图片

小时候确信绿的是绿豆汤,红的是红豆汤


绿豆的表皮中含有绿色素,理论上讲,煮好的汤肯定是绿色的,可惜忽略了表皮中的另一种成分——酚类物质。酚遇热会发生氧化反应变成“醌(kūn)”,再与豆中的淀粉结合后,就会形成黑色的物质,导致绿豆汤很容易就变成“红”豆汤。


其实这个变色反应与土豆、莲藕变黑是同理的,所以抑制绿豆汤变色的办法,也跟预防土豆莲藕变色一样——滴少量醋。


图片

炒藕片放醋提香又提色,吃这事儿都是智慧啊


食材“变色”这件事儿,真要细究起来,任何食材都能变,因为它们从新鲜到不新鲜,再到腐坏,颜色都会发生改变。只不过,这种变色都是变质所引起的——有些是长出了黑色的霉斑,比如花生、核桃等富含油脂的坚果,储存时间过长就会生黄曲霉和黑曲霉。


图片

以我过年吃坚果的速度是不会让它们变黑的

摄影:唐志


而有些则是组织结构腐坏,导致其中的某些成分外泄,例如香蕉的外皮中,含有一种氧化酵素,香蕉皮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细胞结构就会变得松散,氧化酵素便要外泄,与空气接触就会变成黑色,将香蕉皮染黑。


图片

有黑斑的还更好吃就是熟得很透的原因

摄影:唐志远


其实,食物是安全的变色还是坏了,是色素还是天然,相信你当了那么多年吃货,早就有一套自己的分辨方法了。


更多食物的奇妙变身

到底谁给咸鸭蛋灌的油?

吃完苋菜,记得别站太阳下傻晒

图片

撰文 | 艾晓騧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5年12月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博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